《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
时间: 2025-01-01 11:4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
汹汹欲崩空。尽泻银潢水,
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
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筋,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
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
日在五云东。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山峦穿透云气,幽深的山谷中风儿回旋舞动。
山神助我观赏这奇妙的景象,唤醒了天空中的龙。
闪电如同千丈的金蛇,雷声如同万叠的灵龟,
汹涌的雨水仿佛要崩塌天空,尽情倾泻如银色的河流,
涌入那宝莲宫殿。坐在这里的客人,凌驾在积翠之上,
观看奔流的洪水。在人间似乎失去了匕首的尖锐,这地方却显得格外从容。
洗净了过去的尘垢,滋润了无尽的焦枯,
造物者并不言明其功绩。天空忽然放晴,
太阳升起在五云的东边。
注释
- 青嶂:青色的山峰,形容景色的清新。
- 幽壑:幽深的山谷。
- 奇观:奇妙的景象。
- 电掣金蛇:形容闪电的金色光芒如同蛇一般迅速。
- 灵龟:指雷声如同龟的响声。
- 尽泻银潢水:形容雨水如同银色的河流一般倾泻而下。
- 宝莲宫:象征着美好与安宁的地方。
- 匕筋:匕首和筋肉的结合,象征着人间的纷争与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云,号南塘,宋代词人,以其词风清丽、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作于张孝祥隐居于山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内心的宁静。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者借助雨景表达了对世事的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景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和诗人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描绘出雨前的山水景象,青山映衬着云雾,幽谷中的风轻轻回旋,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下来的“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则通过雷电的描绘,展示了雨的猛烈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有“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雨水如同银色的潺潺流水,流向一个美好的象征——宝莲宫。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出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奇观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最终,随着“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的出现,乌云散去,阳光普照,象征着希望与重生,给整首诗增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嶂度云气:青色的山峦穿透了云雾,展现出自然的雄伟。
- 幽壑舞回风:幽深的山谷中,风儿轻盈地舞动,生动形象。
- 山神助我奇观:山神仿佛在助我观赏这奇妙的景象,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唤起碧霄龙:描绘了天空中活灵活现的龙,象征着力量与灵动。
- 电掣金蛇千丈:闪电划过,形象而生动,给人以震撼。
- 雷震灵龟万叠:雷声如同龟的响声,展现出自然的威严。
- 汹汹欲崩空:雨水像要崩塌天空一般,表现出气势磅礴。
- 尽泻银潢水:雨水倾泻而下,形象生动。
- 倾入宝莲宫:流向象征美好的地方,寓意深远。
- 坐中客,凌积翠:坐在这里的客人高高在上,体现出一种从容的态度。
- 看奔洪:观看奔流的洪水,感受自然的力量。
- 人间应失匕筋,此地独从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在这里显得毫无意义,表现出内心的平静。
- 洗了从来尘垢:洗净了过去的污垢,象征内心的清净。
- 润及无边焦槁:滋润了焦枯的万物,展现出生命的希望。
- 造物不言功:自然的创造并不需要言语,表现出自然的伟大。
-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乌云散去,阳光升起,象征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电掣金蛇”,用生动的比喻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如“山神助我”,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亲切感。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平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嶂: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幽壑:代表宁静与深邃。
- 金蛇与灵龟:象征自然界的力量与灵动。
- 银潢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 宝莲宫: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嶂”指的是: A. 青色的山峰
B. 青色的河流
C. 青色的天空
D. 青色的草地 -
“电掣金蛇千丈”中的“金蛇”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水流
B. 闪电
C. 风
D. 云 -
诗的最后一句“日在五云东”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天气恶劣
B. 自然的威严
C. 生活的希望与新生
D.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张孝祥《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与苏轼《水调歌头》在意境上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孝祥更侧重于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平静,而苏轼则更强调人生态度与哲理的探索。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张孝祥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的全面解读,涵盖了原文、翻译、注释、背景及鉴赏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