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白话文翻译:
在愁苦中我高歌梁父的吟咏,声音宛如金玉般清脆悦耳。
勾践为了复仇,策划了十年的亡吴之计;包胥则为楚国的悲痛,哭泣了七天。
秋天送走新来的鸿雁,哀伤着国家的破灭;白天走动的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森林中咬啮。
我心中发誓的决心比海还要深厚,怎能让神州大地沉沦?
注释:
- 愁里高歌:指在忧愁的境地中仍然高歌。
- 梁父吟:指的是《梁父吟》,表达一种哀愁的情感。
- 金玉戛商音:形容声音清脆美妙,像金玉一样。
- 勾践:春秋时期的越国国君,为了复仇而忍辱负重。
- 包胥:春秋时期楚国的忠臣,以悲痛悼念国家的破灭。
- 秋送新鸿:秋天时迁徙的鸿雁,象征着离别和哀伤。
- 饥虎齧空林:形容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森林中游荡,暗示危机四伏。
- 胸中有誓深于海:表达誓言的坚定与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思肖,字子文,号云溪,宋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诗作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豪放,富于激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复兴的渴望。诗中引入历史典故,以增强表达的力量。
诗歌鉴赏:
《二砺》是郑思肖在感慨国家危亡时的内心独白。诗中情感真挚,历史典故的运用使情感愈加厚重。开头两句,作者在愁苦中仍高歌,表明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发出声音,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句回顾了勾践与包胥的历史,强调了复仇与失国的主题,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悲痛交织,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后面几句则通过秋天与饥虎的意象,传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立誓要拯救神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表明在无尽的愁苦中,内心依然有着不屈的希望和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里高歌梁父吟:在悲愁中,我高声吟唱着古人的歌谣,表达心中无奈的情感。
- 犹如金玉戛商音:声音清脆如金玉撞击,形象地描绘出吟唱的美好。
- 十年勾践亡吴计:提到勾践为复仇而苦心经营十年,暗示耐心与毅力。
- 七日包胥哭楚心:包胥为楚国的亡灭悲伤,象征忠臣的悲痛,对国家的忠诚。
- 秋送新鸿哀破国:秋天的鸿雁象征离别与国破之痛。
- 昼行饥虎齧空林: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林中游荡,象征着国家的危机与不安。
- 胸中有誓深于海:表达心中的誓言坚定,深厚如海。
- 肯使神州竟陆沉:誓言要捍卫祖国,不允许其沉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玉戛商音”,借用美好声音比喻内心情感。
- 对仗:如“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对称工整,增强节奏感。
- 意象:如“新鸿”、“饥虎”等,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和国家命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强烈的忧国情怀与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展现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坚定信念,表达了即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希望的决心。
意象分析:
- 鸿:象征离别与哀伤,反映国家破碎的感伤。
- 虎:象征强烈的危险与生存压力,暗示国家的危机感。
- 海:象征誓言的深厚,体现坚定的爱国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李白
- B. 勾践
- C. 杜甫
-
诗中“胸中有誓深于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轻松
- C. 坚定的誓言
-
“秋送新鸿”中“鸿”象征什么?
- A. 离别和哀伤
- B. 欢快
- C. 富饶
答案:
- B. 勾践
- C. 坚定的誓言
- A. 离别和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郑思肖的《二砺》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郑思肖更侧重于个人的悲愤与誓言,而杜甫则更显沉重的历史感与无奈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