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信相院默庵 宋祁 〔宋代〕
对言方有默,因默乃名庵。 庵留默不遣,一物遂为三。 龟扫泥中痕,正恐力弗堪。 自问呵默者,了然成妄谈。
白话文翻译:
与言语相对的是沉默,因为沉默所以命名了这个庵。 庵中保留着沉默不散,一件事物因此变成了三件。 像龟一样清扫泥土中的痕迹,正担心力量不足以胜任。 自己问那些呵斥沉默的人,一切都明了成了无谓的谈论。
注释:
- 对言:与言语相对。
- 默:沉默。
- 庵:小屋,此处指默庵。
- 一物遂为三:指沉默、庵、默三者合一。
- 龟扫泥中痕:比喻小心翼翼地清除痕迹。
- 力弗堪:力量不足以胜任。
- 呵默者:指责或不理解沉默的人。
- 了然:明了,清楚。
- 妄谈:无谓的谈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沉默与言语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访问信相院默庵时所作,通过描述默庵的沉默氛围,表达了对沉默的尊重和对言语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默庵的描述,展现了沉默与言语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句“对言方有默”直接点明了沉默与言语的对立,而“因默乃名庵”则进一步强调了沉默的重要性。诗中的“一物遂为三”巧妙地将沉默、庵、默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后两句通过对清扫痕迹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那些不理解沉默的人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沉默美学的一次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言方有默”:与言语相对的是沉默,这是对沉默的定义。
- “因默乃名庵”:因为沉默,所以命名了这个庵,强调沉默的重要性。
- “庵留默不遣”:庵中保留着沉默不散,沉默成为了庵的特质。
- “一物遂为三”:沉默、庵、默三者合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
- “龟扫泥中痕”:比喻小心翼翼地清除痕迹,象征对沉默的维护。
- “正恐力弗堪”:担心力量不足以胜任,表达了对沉默的敬畏。
- “自问呵默者”:自己问那些呵斥沉默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不解。
- “了然成妄谈”:一切都明了成了无谓的谈论,表达了对无谓争论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龟扫泥中痕”用龟清扫泥土中的痕迹来比喻小心翼翼地维护沉默。
- 对仗:“对言方有默”与“因默乃名庵”形成对仗,强调沉默与言语的对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沉默的尊重和对言语的反思。通过描述默庵的沉默氛围,诗人表达了对沉默的敬畏和对无谓争论的厌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默:沉默,是诗中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深邃和宁静。
- 庵:小屋,是沉默的载体,象征着避世和静思。
- 龟:象征着缓慢和谨慎,用来比喻对沉默的维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一物遂为三”指的是哪三者? A. 沉默、庵、默 B. 言语、沉默、庵 C. 言语、沉默、默 D. 沉默、言语、庵
-
诗中的“龟扫泥中痕”比喻了什么? A. 小心翼翼地维护沉默 B. 清除言语的痕迹 C. 谨慎地表达思想 D. 缓慢地思考问题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言语的赞美 B. 对沉默的尊重 C. 对争论的厌倦 D. 对静思的追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描绘山间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和沉默的向往。
-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宋祁的《题信相院默庵》都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