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风
作者: 吴若华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满耳萧骚梦不成,残云凉月夜凄清。
等闲吹落长林叶,杂入千家捣练声。
白话文翻译:
耳边满是萧条的声音,梦中无法成形。
残云和凉月映照着夜晚的清冷。
轻轻的秋风吹落了长林中的树叶,
飘散到千家万户中,传来捣练的声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骚:形容声音或景象的萧条、冷清。
- 梦不成:梦境无法成形,表达一种失落感。
- 残云:指未散尽的云朵,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凉月:指秋天的月亮,通常给人凉爽、清冷的印象。
- 等闲:随意、轻易。
- 捣练声:指捣练布料时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家家户户的生活气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凉月”与“残云”结合,常常用于描写秋天的凄清景象,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若华,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季,诗人可能在某个深秋的夜晚,感受到孤寂与凄凉的氛围,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清冷和萧条。开头两句“满耳萧骚梦不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仿佛在说,尽管周围环境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但自己却无法在梦中寻找到任何慰藉。接下来的“残云凉月夜凄清”,进一步渲染了夜的清冷,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等闲吹落长林叶,杂入千家捣练声”则描绘了秋风的轻盈与无情,树叶随风飘落,像是时光的流逝,被卷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中。这里的“捣练声”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暗示着生活的琐碎与忙碌,与前面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全诗色彩冷淡,情感深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凄清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耳萧骚梦不成:耳边的萧条声响,让人无法入梦,暗示对生活的失落感。
- 残云凉月夜凄清:夜空中的残云与凉月衬托出秋夜的清冷和孤独。
- 等闲吹落长林叶:秋风轻易地吹落树叶,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杂入千家捣练声:落叶飘散到千家万户,体现了生活的琐碎与忙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不成”比作失落的愿望。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轻易”吹落的能力,增强了感情的表现。
- 对仗:如“残云凉月”与“萧骚梦成”,形成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思考,情感中夹杂着孤寂与对生活的不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带来一种无情的感觉。
- 残云:暗示过去的事物,未能完全散去的遗憾。
- 凉月:代表清冷的情感,反映诗人的孤独。
- 长林叶: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捣练声:生活的琐碎与日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满耳萧骚梦不成”中的“萧骚”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萧条
- C. 欢快
- D. 宁静
-
本诗中,凉月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凄清
- C. 热烈
- D. 喧闹
-
“杂入千家捣练声”中所指的“捣练声”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安宁
- B. 生活的琐碎
- C. 自然的和谐
- D. 诗人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写夜晚,但更侧重于思乡情怀;
- 苏轼《水调歌头》: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通过月亮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