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寄钟尚书》

时间: 2025-01-04 12:20:45

宰府初开忝末尘,四年谈笑隔通津。

官资肯便矜中路,

酒醆还应忆故人。

江畔旧游秦望月,槛前公事镜湖春。

如今莫问西禅坞,一炷寒香老病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晚寄钟尚书
作者:罗隐 〔唐代〕

宰府初开忝末尘,
四年谈笑隔通津。
官资肯便矜中路,
酒醆还应忆故人。
江畔旧游秦望月,
槛前公事镜湖春。
如今莫问西禅坞,
一炷寒香老病身。

白话文翻译:

宰相府刚刚开放,我身为小官感到不配;
四年来我们谈笑的友谊,已经隔着长江的水。
你在官场上是否仍然高傲自负,
饮酒时是否还会想起我这个老朋友?
在江边的旧游处,我仰望着秦岭的明月;
栏杆前的公事,正是镜湖的春光。
如今就不要问我在西禅坞的情况,
我只是一炷寒香,随岁月渐渐衰老。

注释:

  • 宰府:指宰相的官府,表示高官。
  • 忝末尘:谦辞,表示自谦身处小官一职。
  • 通津:指通往长江的渡口,象征着地理的隔离。
  • 官资:指官职和资历。
  • 酒醆:指酒,含有思念之意。
  • 江畔:江边,指旧游之地。
  • 秦望月:指在秦岭望月,象征旧游的场景。
  • 镜湖春:指春天的镜湖,象征生机和美好。
  • 西禅坞:地名,指诗人所居之处。
  • 寒香:指香火,象征衰老和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字希声,号浩然,晚唐诗人,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明快,语言凝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晚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生活,心中充满对故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昔日友谊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春晚寄钟尚书》是一首充满思乡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身世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对宰相府的描写,引入了作者的自谦之情,表明自己身处小官之位的无奈与尴尬。紧接着,通过“谈笑隔通津”一句,展现了与好友四年的分别,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隔离。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酒、月、春等意象,回忆起昔日的快乐时光,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尤其“江畔旧游秦望月”,不仅让人想起美好的往昔,也增添了几分哀愁。最后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一炷寒香象征着衰老与淡薄的生命,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对抗岁月的同时,也在寻求内心的宁静,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宰府初开忝末尘:开首自谦,表明自己身处低微的官职,位于宰府之下。
  2. 四年谈笑隔通津:时光流逝,四年没有相见,友谊显得遥远,隔着长江的水。
  3. 官资肯便矜中路:反思友人的官职,是否在中途自负,显示了对官场的思考。
  4. 酒醆还应忆故人:饮酒时,是否还会想起旧友,具有一丝感伤。
  5. 江畔旧游秦望月:回忆过去在江边的游玩,仰望明月,情景交融。
  6. 槛前公事镜湖春:春天的美景与官事交织,形成对比,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7. 如今莫问西禅坞:劝友人不要问自己在西禅坞的情况,表现出一种退隐的心态。
  8. 一炷寒香老病身:最后一句以寒香比喻衰老,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炷寒香”,借用香火象征生命的脆弱。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句子更为工整和谐美。
  • 意象:如“江畔”、“秦望月”等,富有诗意,营造出深远的情感空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人深切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中的孤独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同时也展示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宰府:象征权力与地位。
  • 江畔:象征记忆与旧游。
  • 秦望月:象征美好时光与思念。
  • 寒香:象征生命的无常与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宰府”指的是哪个位置? A. 小官
    B. 大官
    C. 宰相

  2. “一炷寒香”象征什么? A. 新鲜
    B. 衰老
    C. 美好

  3. 诗中提到的“通津”指的是? A. 渡口
    B. 河流
    C. 山川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春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忧伤。

诗词对比

  • 罗隐《春晚寄钟尚书》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涉及别离与思念,但罗隐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而白居易则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包含多位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便于比较和学习。
  • 《诗经与汉乐府》: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发展,丰富对古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