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二首》

时间: 2025-01-06 07:42:56

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

杖屦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边来。

墨头半为忧时改,青眼唯逢胜地开。

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经陈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二首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
杖屦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边来。
墨头半为忧时改,青眼唯逢胜地开。
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经陈雷。

白话文翻译:

骑着鲸鱼在破晓时分登上高山,人们第一次认出这位仙翁。
他手持拐杖,不应该离开尘世,早在日边就已经升起旌旗。
为时局忧愁,笔墨已然改变了原来的风格,
而对于美好的地方,眼神却只为其开阔。
为何频频向大雁寄去尺素,
原来以往的交情如同经历了陈雷的考验。

注释:

  • 骑鲸:比喻追求非凡的境界,骑上鲸鱼象征着超凡脱俗。
  • 崔嵬:高耸的样子,这里指高山。
  • 仙翁:指代道士或隐士,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
  • 杖屦:拐杖和鞋子,象征出行的工具。
  • 旌麾:指帜和旗帜,象征着地位和威望。
  • 墨头:指书写的笔墨,象征文人或诗人的情怀。
  • 尺书:小信,指寄往远方的书信。
  • 陈雷:古代的诗人,象征着经历的考验或磨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隐士生活,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游览贤沙凤池时,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动乱的忧虑。借游览之际,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游历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首句“骑鲸破晓上崔嵬”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诗人遨游于自然与理想之间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与自由。次句提到“人识仙翁第一回”,则将这位隐士的超凡脱俗与世人的认知形成对比,暗示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间几句中,诗人用“杖屦不应尘外去”表达了对尘世的无奈,尽管心中渴望超然,但身处世俗的现实依旧难以逃避。而“墨头半为忧时改,青眼唯逢胜地开”则揭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愁,笔墨的改变反映了内心的挣扎与困扰。最后两句“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经陈雷”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陈雷的比喻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往事的回忆。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又不乏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骑鲸破晓上崔嵬”:象征诗人追求非凡的境界,清晨的光辉更显得珍贵。
  2. “人识仙翁第一回”:指人们首次认出这位仙人,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3. “杖屦不应尘外去”:表达出对尘世的无奈与束缚,尽管有理想,仍须面对现实。
  4. “旌麾早自日边来”:暗示着理想或目标在前方召唤。
  5. “墨头半为忧时改”:表明诗人的忧虑使得作品风格有所改变。
  6. “青眼唯逢胜地开”: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
  7. “怪底尺书频寄雁”:暗示对友人的思念,寄信表达情感。
  8. “向来交味经陈雷”:通过历史典故,反思人生的交往与经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骑鲸”象征追求非凡。
  • 夸张:如“破晓上崔嵬”表现超然的境界。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和结构上保持了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力量与自由。
  • 仙翁:象征理想与超脱。
  • 杖屦:象征世俗的束缚。
  • 旌麾:象征权威与理想的召唤。
  • 青眼: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鉴赏。
  • 尺书:象征友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骑鲸”象征什么?

    • A. 追求平凡
    • B. 追求非凡
    • C. 逃避现实
  2. “杖屦不应尘外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尘世的无奈
    •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C. 对理想的追求
  3. “青眼唯逢胜地开”指的是什么?

    • A. 对胜地的渴望
    • B. 对朋友的思念
    • C.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弥逊的诗更侧重于对现实的反思与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倾向于理想化的宁静,后者则更加复杂与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