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八日四首 张耒 〔宋代〕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正月十八日,城市中的灯火已经熄灭,连接着荒凉的村庄。老翁和老妇人沉溺于睡眠,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为什么牧童能够早起,慢慢地驱赶着白色的牛走出柴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收灯:指节日或庆典结束后,灯火熄灭。
- 暾:太阳升起的样子。
- 耽眠:沉溺于睡眠。
- 白牯:白色的牛。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此诗描绘了正月十八日清晨的乡村景象,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恬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隐居或游历乡村时所作,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老翁老妇与牧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乡村清晨的宁静与生机。诗中“收灯城市接荒村”一句,既描绘了节日过后的宁静,也暗示了城乡之间的对比。“翁媪耽眠日已暾”与“何事牧童能早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童的勤劳和乡村生活的节奏。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生动,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节奏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收灯城市接荒村:节日过后,城市的灯火熄灭,连接着荒凉的乡村,形成了一种宁静的过渡。
- 翁媪耽眠日已暾:老翁和老妇人沉溺于睡眠,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暗示了乡村生活的悠闲。
- 何事牧童能早起:为什么牧童能够早起,这一问句增加了诗的生动性,突出了牧童的勤劳。
- 缓驱白牯出柴门:牧童慢慢地驱赶着白色的牛走出柴门,描绘了乡村清晨的宁静画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城市与乡村、老翁老妇与牧童的对比,突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
- 拟人:“耽眠”赋予老翁老妇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 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节奏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收灯:节日过后的宁静。
- 荒村:乡村的荒凉与宁静。
- 暾:太阳升起的景象,象征新的一天开始。
- 白牯:白色的牛,象征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收灯城市接荒村”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城市的热闹 B. 乡村的宁静 C. 城乡之间的过渡 D. 节日的庆祝 答案:C
-
诗中“翁媪耽眠日已暾”一句,表达了什么? A. 老翁老妇的勤劳 B. 乡村生活的悠闲 C. 太阳的炎热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
诗中“何事牧童能早起”一句,突出了什么? A. 牧童的懒惰 B. 牧童的勤劳 C. 牧童的聪明 D. 牧童的孤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其他作品,如《秋夕》:对比不同季节的乡村生活,展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