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

时间: 2025-01-17 10:39:58

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白话文翻译:

李广的才能并非卫青、霍去病之辈可比,孝文帝虽能鉴识却未能重用。君王并非忘记了征战之事,何须等到高皇帝封赏的万户侯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李广:西汉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 卫霍:指卫青和霍去病,西汉著名将领,多次大败匈奴。
  •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皇帝,以仁德著称。
  • 鉴:鉴识,识别。
  • 收:收纳,重用。
  • 君王:指当时的皇帝。
  • 高皇:指汉高祖刘邦。
  • 万户侯:封邑万户的侯爵,极高的封赏。

典故解析:

  • 李广与卫霍的对比:李广虽有才,但未得重用,而卫青、霍去病则因战功显赫而备受尊崇。
  • 孝文帝的鉴识与不能收:孝文帝虽能识别李广的才能,但未能给予相应的重用和封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通过对李广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与个人命运的起伏不定,引发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李广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广与卫霍的对比,以及孝文帝的鉴识与不能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深刻感慨。诗中“李广才非卫霍俦”一句,既肯定了李广的才能,又暗示了其命运的不公。“孝文能鉴不能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公,孝文帝虽能识别李广的才能,却未能给予相应的重用和封赏。最后两句“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则通过对比,暗示了君王对征战之事的重视,以及对功臣封赏的期待,从而反衬出李广的命运更加不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李广才非卫霍俦”:李广的才能并非卫青、霍去病之辈可比,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才能。
  • “孝文能鉴不能收”:孝文帝虽能鉴识李广的才能,却未能给予相应的重用和封赏,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
  • “君王未是忘征战”:君王并非忘记了征战之事,这里暗示了君王对征战之事的重视。
  • “何待高皇万户侯”:何须等到高皇帝封赏的万户侯呢?这里通过对比,暗示了李广的命运更加不公。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李广与卫霍的对比,以及孝文帝的鉴识与不能收的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才能和命运的不公。
  • 暗示:通过“君王未是忘征战”和“何待高皇万户侯”的暗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深刻感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李广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广:西汉名将,象征着勇猛和才能。
  • 卫霍:西汉著名将领,象征着战功和尊崇。
  • 孝文帝:西汉皇帝,象征着仁德和鉴识。
  • 君王:象征着权力和重视。
  • 高皇:汉高祖刘邦,象征着封赏和尊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卫霍”指的是谁? A. 卫青和霍去病 B. 卫子夫和霍光 C. 卫瓘和霍禹 答案:A

  2. 诗中“孝文能鉴不能收”中的“孝文”指的是谁? A. 汉武帝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答案:B

  3. 诗中“何待高皇万户侯”中的“高皇”指的是谁? A. 汉高祖刘邦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通过对边塞将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将士的敬意。
  • 杜甫《前出塞九首》:通过对边塞将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将士的敬意。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张耒《李广》:两首诗都通过对边塞将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将士的敬意,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描写,而张耒的诗则更加注重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耒诗歌的重要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对宋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鉴赏和解析,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