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卜算子(前题)
原文展示:
生别有相逢,死别无消息。
说著从前总是愁,只是不相忆。
月堕半窗寒,梦里分明识。
却似嗔人不忆他,花露盈盈湿。
白话文翻译:
人生的别离中,总有重逢的机会;而死去的离别则再无音信。
提到往昔的事情,心中只感到忧愁,只是彼此不再怀念。
月光洒落在半开的窗子,夜晚的梦中却清晰地记得。
就像是怨恨对方不再记挂自己,花上的露珠湿漉漉的。
注释:
- 生别有相逢:生前的离别是可以再次相见的。
- 死别无消息:死去的离别则无法再见,亦无音信。
- 说著从前总是愁:回忆过去的事情,总是令人忧愁。
- 只是“不相忆”:对往昔的事情,彼此之间已无怀念。
- 月堕半窗寒:月光洒在半开的窗户上,显得寒冷。
- 梦里分明识:在梦中却清楚地记得。
- 却似嗔人不忆他:就像是埋怨对方不再记得自己。
- 花露盈盈湿:花瓣上的露水湿润而饱满。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生别”和“死别”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离别的哲学思考。在古代文化中,离别常常与情感纠葛、时间流逝相关联,反映出人们对亲情和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流谦,南宋时期的诗人,以抒情见长,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感慨。他的诗多有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
- 创作背景:此诗或许是李流谦在经历离别或失去后,感受到的情感抒发。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离别与相聚成了常态,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离别的反思。
诗歌鉴赏:
《卜算子(前题)》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展现了李流谦对生与死、相逢与离别的思考。诗中开篇便以“生别有相逢,死别无消息”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这里的“生别”与“死别”形成鲜明对比,生前的离别或许能有再见的机会,而死去的离别则意味着永远的失去,这种对比令人深思。
接着,诗人以往昔的回忆为引,表达了对过往的愁苦和无奈。虽然曾经的回忆充满情感,却也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令人感到无比惆怅。尤其是“只是不相忆”,更是直接道出人心的冷漠和无奈。
在意象方面,月光和梦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氛围。月光洒落的窗户,暗示着孤独和寒冷的感受,而梦中清晰的记忆则体现出对过去的追忆与留恋。最后一句“却似嗔人不忆他,花露盈盈湿”,以自然景象作结,展现出诗人心中对情感的细腻感知。花露湿润的意象,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象征着情感的滋润与脆弱。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生死离别的哲学思考,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伤与思念,让人感受到人间情感的复杂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别有相逢:生前的离别可以再次相见,暗含着希望。
- 死别无消息:死后的离别则是永远的失去,令人感到无奈。
- 说著从前总是愁:谈及往昔的事情,总是让人忧愁。
- 只是“不相忆”:彼此的怀念已不再,反映出情感的淡漠。
- 月堕半窗寒:月光洒落,给人带来寒冷的感觉。
- 梦里分明识:在梦中却能清晰地记得过去。
- 却似嗔人不忆他:像是怨恨对方不再怀念自己。
- 花露盈盈湿:花瓣上的露水,象征着情感的脆弱与滋润。
修辞手法:
- 对比:生别与死别的对比,突出情感的深刻。
- 意象:月光和花露的意象,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拟人:将情感和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生死离别展开,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脆弱与无力。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孤独、冷清,反映内心的孤寂。
- 花露:象征着情感的滋润与脆弱,暗示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生别有相逢”意味着什么?
- A. 生前的离别不会再见
- B. 生前的离别可以再次相见
- C. 死后的离别可以再见
-
诗人对往昔的态度是?
- A. 忘记
- B. 怀念
- C. 愤怒
-
“月堕半窗寒”中的“寒”字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思念。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情感深刻,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李流谦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表达离别时,都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但李流谦更侧重生死的哲学思考,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涵盖李流谦及同时期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