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次韵杨明叔四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道本来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学习要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喜与怒是同根同源的,生气的时候喜也会随之而来。人的心随外物而变化,别人却说我不是这样的人。利用事物兼顾精义,才能最终达到岸边的木筏。
注释:
- 道:指道理、真理。
- 三隅:反三隅,意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 喜与嗔:喜与怒,情感上的两种对立。
- 宰:主宰、支配。
- 非夫:不是这样的人,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看法的反驳。
- 岸桴:岸边的木筏,象征达到某种目的或境地的工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苏轼的好友,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独特,常常融入哲理思考,具有很强的个性。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体现了他对道理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反映了他对周遭事物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对心灵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方式,结构紧凑,语意深刻。诗中探讨了“道”的本质,强调了事物的本源和人心的变化。黄庭坚通过对情感的反思,揭示了喜怒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心随物作宰”引发了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体现了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和对自我的反省。通过“利用兼精义”的表达,诗人强调了学识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智慧的彼岸,展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常无一物:道理并没有固定的物质形式,强调道的抽象性。
- 学要反三隅:学习应从不同角度反思事物,追求真理。
- 喜与嗔同本:情感相互依存,喜怒之间的关系。
- 嗔时喜自俱: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生气时也会感受到快乐。
- 心随物作宰:内心易被外物所左右,反映出人的脆弱。
- 人谓我非夫:外界对自己的误解,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利用兼精义:学习要兼顾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 还成到岸桴:最终能达到理想的境地,象征一种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喜与嗔”的对比,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 比喻:将心灵的追求比作到达岸边的木筏,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道与心的关系,强调在纷扰的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智慧与真理,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道:象征真理和智慧。
- 喜与嗔:象征情感的二元性。
- 岸桴:象征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具。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道常无一物”,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道理有很多物质形式
- B. 道理是抽象的,没有固定的物质
- C. 道理很复杂
-
“心随物作宰”反映了什么?
- A. 内心的坚定
- B. 外物对内心的影响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
诗中提到的“岸桴”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理想的境地
- C. 人生的困境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诗词对比:
- 对比黄庭坚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涉及情感与人生哲理,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豪情壮志,而黄庭坚则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反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