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寺》

时间: 2025-01-04 07:59:37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栖霞寺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居士的思念,独自来到空山寺庙中,感到异常的寂静。白莲花在吟唱中显得有些缺憾,青色的云霭在此时消散。泉水在三伏天依然寒冷,松树在经历了六朝的风霜后依旧枯竭。诗人何时能在石上与明月相对,悠然自得,享受逍遥的时光呢?

注释:

  • 明居士:指的是一位名叫明的书士或隐士,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隐者。
  • 空山:形容山中无人,环境寂静。
  • 白莲:白色的莲花,象征纯洁。
  • 青霭:青色的云雾,给人以神秘和恬静的感觉。
  • 泉冷:泉水在炎热的夏季却依然清凉,反映出自然的特性。
  • 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象征时间的流逝。
  • 石上月:象征宁静的夜晚,月光照在石头上,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皮日休,字延年,唐代诗人,号称“诗中有画”,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情趣高雅,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栖霞寺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游栖霞寺》是一首描绘山水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寂静的山中思念隐士明居士,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空山但寂寥”来开篇,渲染出一种深邃的孤独感。接着,白莲的吟唱和青霭的消散又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失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流逝。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也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泉水的冷却与松树的枯萎,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生机的消逝。最后一句“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渴望与明月相对,享受那份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皮日休深邃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对明居士的思念和空山的寂静,设定了诗的基调。
    •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白莲缺憾的吟唱与青霭的消散,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宁静。
    •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情。
    •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形成了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心情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富有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及内心感受的描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空山:象征孤独与宁静。
  • 白莲:象征纯洁与理想的追求。
  • 青霭:代表神秘与恬静。
  • 泉水:象征生命的清凉与时间的流逝。
  • 松树: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历经风霜的沧桑。
  • 石上月:象征着宁静的心境与理想的逍遥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居士”指的是?

    • A. 一个隐士
    • B. 诗人的朋友
    • C. 一个历史人物
    • D. 诗人的老师
  2. “泉冷无三伏”中的“三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3. 诗中提到的“石上月”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自然的美
    • C. 逍遥的生活
    • D. 失落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环境与内心的宁静,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意境与自然的变化。
  • 李白《月下独酌》:虽然主题相似,强调的是酒与月的对话,展现了更为豪放的情感与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皮日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