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再招(一作文燕招润卿)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飙御已应归杳眇,
博山犹自对氛氲。
不知入夜能来否,
红蜡先教刻五分。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风驰电掣的马车已经远去,似乎消失在远方,
博山的景色依然在朦胧的雾气中。
不知道入夜之后你是否能再来,
不如先点燃红蜡烛,照明刻下五分的时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飙御:指急速行驶的马车。
- 杳眇:形容远离,消失得无影无踪。
- 博山:这里指的是一处山名,可能寓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
- 氛氲:形容雾气弥漫,景色朦胧。
- 红蜡:红色的蜡烛,用于照明和装饰。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呈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博山的景色和蜡烛的点燃都暗示了孤独与期待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梦得,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风景描写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皮日休与友人聚会之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和对再相聚的期待。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极简的语言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开篇“飙御已应归杳眇”,描绘了友人离去的情景,情感的孤独感扑面而来。接着“博山犹自对氛氲”,诗人用博山的朦胧景象来映衬自己内心的迷茫与惆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能否再来的不确定,蜡烛的点燃象征着希望与期盼,虽然时间有限,但仍然希望友人能再相聚。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飙御已应归杳眇”:急速的马车已然归去,似乎消失无踪,传达出一种孤独和离别的情绪。
- “博山犹自对氛氲”:博山依旧在朦胧的雾气中,暗示着诗人对这片景色的留恋和思考。
- “不知入夜能来否”:对友人再来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期待与不安。
- “红蜡先教刻五分”:点燃红蜡烛,似乎在刻意留住时间,让这份期待得以延续。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意象,尤其是“飙御”与“杳眇”的对比,营造出急促与宁静的矛盾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谊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再相聚的美好期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自然景色的变化与内心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飙御:象征离别与快速的时间流逝。
- 博山: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友情的寄托。
- 氛氲:象征心境的迷茫与对未来的期待。
- 红蜡:象征温暖与希望,点燃蜡烛意味着对友谊的珍视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飙御”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马车 C. 美景 D. 蜡烛
-
“博山犹自对氛氲”中的“氛氲”指什么? A. 亮光 B. 雾气 C. 风声 D. 花香
-
诗人对友人再来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确定 B. 怀疑 C. 忽视 D. 不在意
答案:
-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别》中同样涉及到离别与思念的主题,但其风格更为沉郁,而皮日休的《奉和再招》则更为清新和细腻,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皮日休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