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鸣洞
作者: 史唐卿 〔宋代〕
何年雷斧凿山裂,
千尺苍崖泻飞雪。
孤凤一去声不闻,
海水桑田几兴灭。
我知仙去仙当存,
时见真形坐岩穴。
青天半夜玉箫寒,
唤醒幽人弄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仙人和他的栖息之地——凤鸣洞。诗中提到,曾经有雷声和斧声凿山开洞,形成了千尺的高崖,像飞雪般倾泻而下。孤独的凤鸟已经离去,声音再也听不见,海水和桑田也经历了无数兴衰。我知道,仙人虽然离去,但他的存在依然留存;偶尔可以看到他的真实身形在岩穴中坐着。夜深人静时,寒冷的玉箫声响起,唤醒了隐居的人,伴随着明月的光辉。
注释:
- 雷斧:指雷声和斧声,形容开山的剧烈场景。
- 苍崖:高大的山崖,形容其雄伟。
- 泻飞雪:形容山崖上的雪水倾泻而下。
- 孤凤:代表孤独的仙人或理想的境界。
- 桑田:比喻海水与陆地的变化。
- 岩穴:指隐居之处,象征隐者的生活。
- 玉箫:一种乐器,象征清幽的音乐。
典故解析:
- 孤凤:在古代文学中,凤凰象征着高洁和孤独,常用来比喻贤人或隐士。
- 桑田:出自《庄子》,原意为大地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兴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唐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与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凤鸣洞》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以雷斧开山的壮阔场景引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孤凤的意象,既是对隐士生活的寄托,也暗示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幽静与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仙人的思索,表达了对超然存在的向往。他认为,虽然仙人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夜晚的玉箫声唤醒了隐者,象征着对内心深处的自我探索与觉醒。这种哲理的思考与自然的描绘相结合,使整首诗显得更加深邃而富有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年雷斧凿山裂:追溯开山的历史,暗示着自然的力量。
- 千尺苍崖泻飞雪:描绘山崖的壮观,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 孤凤一去声不闻:孤独的存在已经消失,表达失落感。
- 海水桑田几兴灭:自然变化的无常,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 我知仙去仙当存:对仙人存在的认知,表达精神的永恒。
- 时见真形坐岩穴:强调隐者的真实与安宁。
- 青天半夜玉箫寒:在静谧的夜晚,乐声清冷,唤起内心的共鸣。
- 唤醒幽人弄明月:象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对月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和对隐士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精神存在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象征高洁、理想与孤独。
- 雷斧: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开拓精神。
- 海水桑田:象征历史的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凤”象征什么? A. 高洁与孤独
B. 热闹与繁华
C. 战争与冲突
D. 财富与权利 -
“海水桑田”出自于哪个典故? A. 《庄子》
B. 《诗经》
C. 《红楼梦》
D. 《史记》 -
诗人对仙人的态度是? A. 失望
B. 怀念与追求
C. 忽视
D. 讽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史唐卿的《凤鸣洞》,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史唐卿则更关注于哲理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