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欲适西村不果》
时间: 2025-01-17 10:05: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晴欲适西村不果
作者: 黎廷瑞 〔宋代〕
两歇无余春,草木忽而长。
东风吹旷野,千里绿莽莽。
夕阳澹微明,命策赴幽赏。
徘徊石上坐,郁郁念畴曩。
子规叫重云,意散不复往。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意在表达诗人想要在晚春时节前往西村游玩,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的遗憾。春天的气息早已散去,草木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茂盛。东风吹拂着旷野,万里绿意盎然。夕阳的微光洒在大地上,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幽静美景的向往,然而在石头上徘徊坐下,心中思绪万千,无法忘却过往的种种。此时,子规的啼叫又让诗人感到惆怅,往日的心情一去不复返。
注释
- 两歇无余春:春天即将结束,时间似乎没有多余的春光。
- 草木忽而长:草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得很茂盛。
- 东风吹旷野:东风吹拂着开阔的田野。
- 千里绿莽莽:远处的绿色草木一片茫茫。
- 夕阳澹微明:夕阳的光线显得柔和而微弱。
- 命策赴幽赏:心中渴望去欣赏幽静的景色。
- 徘徊石上坐:在石头上徘徊坐下,心绪复杂。
- 郁郁念畴曩:心中充满对过去的思念。
- 子规叫重云:子规鸟在重云之下啼叫,增添了惆怅的氛围。
- 意散不复往:心情已散,无法再回到从前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字子华,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内心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常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遗憾。
诗歌鉴赏
《晚晴欲适西村不果》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春末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失落感。开篇“两歇无余春,草木忽而长”写出了春天的短暂与草木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无情流逝。接下来的“东风吹旷野,千里绿莽莽”,勾勒出了一幅辽阔而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然而,随着“夕阳澹微明”的描写,诗的情调开始转向忧伤。夕阳的微光反映出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品味与思念。诗人企图“命策赴幽赏”,渴望去享受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却因“徘徊石上坐”而感到无奈,内心的悸动和对往昔的思念交织在一起。
最后一句“子规叫重云,意散不复往”,以子规鸟的啼叫结束,带出了一种无法回归的惆怅,子规的叫声如同悲鸣,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歇无余春:春天已近尾声,时间不够用,寓意对春光的珍惜。
- 草木忽而长:草木在不知不觉中茂盛,暗示生命的蓬勃与春天的短暂。
- 东风吹旷野:描写东风带来的春意,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 千里绿莽莽:展现春天的生机,千里绿意盎然,象征生命的希望。
- 夕阳澹微明:夕阳的柔和光线,暗含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淡然。
- 命策赴幽赏:表达诗人对美丽自然的向往与渴求。
- 徘徊石上坐:在石头上静坐,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思索。
- 郁郁念畴曩:思念过去的种种,情感深邃而复杂。
- 子规叫重云:子规的啼叫,与心情的惆怅相呼应。
- 意散不复往: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再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短暂的光阴,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拟人:东风、子规等自然物象赋予情感,使诗意更加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失去时光的惆怅,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与自我之间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命的希望与短暂。
- 东风:代表春天的气息,带来生机与温暖。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石头:代表静谧与思考的空间,象征内心的沉淀。
- 子规:象征悲伤与惆怅,传达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哪种鸟?
A. 喜鹊
B. 黄雀
C. 杜鹃
D. 麻雀 -
“夕阳澹微明”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 昏暗的夜晚
B. 明亮的白昼
C. 柔和的黄昏
D. 晨曦初照 -
诗人徘徊在石上,心中充满了什么?
A. 快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晚晴欲适西村不果》与《春江花月夜》,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生活的感悟。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情感流露,而后者则强调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