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时间: 2025-01-19 19:58:49

虚籁起还休,轻丝断复抽。

鬼啼湘竹雨,木落洞庭秋。

因子作浙操,令人悲楚囚。

苍梧不可叫,杳杳暮云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琴
作者: 黎廷瑞 〔宋代〕

虚籁起还休,轻丝断复抽。
鬼啼湘竹雨,木落洞庭秋。
因子作浙操,令人悲楚囚。
苍梧不可叫,杳杳暮云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琴声的悠扬与凄婉。琴声时起时止,宛如轻丝在空中断断续续地抽动。雨打湘竹,使人感到一阵阵的凄凉,木叶的飘落则让人想起洞庭湖的秋天。因听到那曲调,令人感到悲伤,仿佛被囚禁在一处。苍梧山的声音再也无法呼唤,远方的暮云更是让人愁苦。

注释:

  • 虚籁:空灵的琴声。
  • 轻丝:形容琴弦的声音细腻而柔和。
  • 鬼啼:形容琴声悲凉,像鬼魂在啼哭。
  • 湘竹:指湘江旁的竹子,常与诗中的愁情结合。
  • 浙操:指一种古琴曲,曲调悲伤。
  • 苍梧:指苍梧山,常用来象征遥远或无法到达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湘竹:与屈原的《离骚》有关,竹子常与愁苦相联系。
  • 浙操:用来表达因琴曲引发的悲愁心情,浙操在古代常为士人所喜爱。
  • 苍梧山: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作怀念故人的象征,表示对远方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廷瑞,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秋天的雨中,听到琴声而产生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鉴赏: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敏锐感知以及由琴声引发的深刻思考。开头的“虚籁起还休”让人感受到琴声的空灵和间歇,仿佛在描绘一个孤独的夜晚,琴声孤独地回荡在空中。接着“鬼啼湘竹雨”,用鬼啼的声音比拟琴声,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悲凉气息,湘竹的雨声更是渲染了环境的凄冷。随着“因子作浙操”,琴声引起了作者对囚禁般悲伤的联想,表明了音乐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寄托。最后两句通过苍梧的不可叫唤和暮云的愁苦,进一步深化了对孤独和思念的感受,使整首诗在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中,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虚籁起还休”:描述琴声的起伏,虚空中传来。
    • “轻丝断复抽”:琴弦的声音断断续续,仿佛在抽动。
    • “鬼啼湘竹雨”:琴声如鬼啼,配合湘江竹林的雨声,增添凄凉。
    • “木落洞庭秋”:秋天的洞庭湖,木叶飘落,景象萧索。
    • “因子作浙操”:听到琴曲浙操,触动了内心的悲伤。
    • “令人悲楚囚”:让人感到被囚禁般的悲戚。
    • “苍梧不可叫”:苍梧山的呼唤无望,表示无奈。
    • “杳杳暮云愁”:暮云深沉,缭绕着愁绪,令人感到沉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鬼啼,强调其悲凉。
    • 拟人:赋予琴声以情感,使其成为情感的表达者。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琴声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孤独和思念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琴声:象征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 湘竹: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凄凉。
  • 洞庭秋:象征季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苍梧:象征遥远的思念与无法触及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籁起还休”意指什么?

    • A. 琴声的起伏
    • B. 竹子的摇动
    • C. 雨水的滴落
  2. “因子作浙操”中的“浙操”指的是?

    • A. 一种舞蹈
    • B. 一种琴曲
    • C.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苍梧”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遥远的思念
    • C. 自然的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黎廷瑞的《听琴》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通过音乐与自然表达情感的相似性,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和思念,后者则更多地表达对往日美好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古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音乐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