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妇陈氏微甚守志不嫁为录之》
时间: 2025-01-01 12:31: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鸠声春雨雁声霜,十亩青苗五亩桑。 血泪不啼残后镜,寒砧惟捣嫁时裳。 宵光辞绩潜相谢,苛政催租黯自伤。 辛苦田家锄笠在,孤儿他日便农装。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雨中传来斑鸠的叫声,秋天的霜中传来大雁的鸣叫。 十亩田地种着青苗,五亩地种着桑树。 不再为破碎的镜子流泪,只在寒冷的砧板上捣打嫁时的衣裳。 夜晚的光线中,默默地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苛刻的政令催促着交租,心中黯然自伤。 辛苦的农家,锄头和斗笠依旧在,孤儿将来也要穿上农装。
注释:
- 鸠声春雨:指春天斑鸠的叫声伴随着春雨,象征春天的到来。
- 雁声霜:指秋天大雁的叫声伴随着霜降,象征秋天的到来。
- 血泪不啼:比喻不再流泪,表示坚强。
- 寒砧:寒冷的砧板,指捣衣的地方。
- 宵光:夜晚的光线。
- 辞绩:结束一天的劳作。
- 苛政催租:指政府苛刻的政策催促农民交租。
- 锄笠:农具和农夫的斗笠,象征农耕生活。
诗词背景:
谈迁是明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坚守贞节的寡妇的生活,她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节,不改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诗中通过春雨、秋霜、青苗、桑树等自然景象,以及寡妇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的坚强和辛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苛政和农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寡妇在春雨和秋霜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她的坚强和辛劳。诗中“血泪不啼残后镜,寒砧惟捣嫁时裳”一句,既表达了寡妇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显示了她面对现实生活的坚强态度。后两句“宵光辞绩潜相谢,苛政催租黯自伤”则进一步揭示了寡妇在夜晚结束劳作后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苛政的无奈和自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寡妇生活的细致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鸠声春雨雁声霜:通过春雨和秋霜中的斑鸠和大雁的叫声,引出季节的变换,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十亩青苗五亩桑:描绘了寡妇耕作的场景,青苗和桑树象征着农家的生活和希望。
- 血泪不啼残后镜,寒砧惟捣嫁时裳:通过寡妇不再为破碎的镜子流泪,只在寒冷的砧板上捣打嫁时的衣裳,表达了她的坚强和对过去的怀念。
- 宵光辞绩潜相谢,苛政催租黯自伤:夜晚结束劳作后,寡妇默默地感谢生活,但苛政催租让她心中黯然自伤,反映了她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辛苦田家锄笠在,孤儿他日便农装:最后一句预示了寡妇的孤儿将来也要承担起农耕生活的重担,展现了农家的艰辛和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血泪不啼残后镜”中的“血泪不啼”比喻寡妇的坚强。
- 拟人:如“宵光辞绩潜相谢”中的“宵光”拟人化,仿佛在默默地感谢生活。
- 对仗:如“鸠声春雨雁声霜”中的春雨和秋霜,青苗和桑树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寡妇的生活,展现了她的坚强和辛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苛政和农民的苦难。诗中的寡妇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缩影,体现了她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自强。
意象分析:
- 鸠声春雨:春天的意象,象征生机和希望。
- 雁声霜:秋天的意象,象征凄凉和变迁。
- 青苗、桑树:农耕的意象,象征生活和希望。
- 血泪不啼:坚强的意象,象征寡妇的坚韧。
- 寒砧:生活的意象,象征寡妇的辛劳。
- 宵光:夜晚的意象,象征寡妇的内心世界。
- 锄笠:农耕的意象,象征农家的艰辛和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血泪不啼残后镜”一句表达了寡妇的什么态度? A. 悲伤 B. 坚强 C. 无奈 D. 怀念
-
“宵光辞绩潜相谢”中的“宵光”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光线 B. 夜晚的星星 C. 夜晚的月亮 D. 夜晚的灯火
-
诗中提到的“苛政催租”反映了什么问题? A. 农民的勤劳 B. 政府的宽容 C. 农民的苦难 D. 政府的仁政
答案:
- B. 坚强
- A. 夜晚的光线
- C. 农民的苦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苛政和农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绘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石壕吏》对比,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农民的苦难,但谈迁的诗更侧重于寡妇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找到更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更多明代社会和文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