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时间: 2025-01-04 07:4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敢隐默,不敢戏传,始以小词,庸谢雅意天下江山,无如甘露,多景楼前。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四季风光,一生乐事,真个壶中别有天。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不须块坐参禅。也不要区区学挂冠。但对境无心,山林钟鼎,流行坎止,闹里偷闲。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
白话文翻译:
我不敢隐瞒,也不敢随意传播,首先用这首小词,来表达对天下江山的敬意。没有比甘露更美的景色,多景楼前。有一位被贬的仙人公子,依山傍水,建造茅屋和花园,花草树木茂盛。四季的美景,一生的快乐事,真的像是壶中别有天地。亭台巧妙,一琴一鹤,心境如泥絮般平静。不需要盘腿坐禅。也不需要小题大做地学习挂冠。只需对境无心,无论是在山林还是在钟鼎之间,随波逐流,在喧嚣中偷得闲暇。向上追求玄关,南辰北斗,日夜不停地炼火。清晰地看到,本来的面目,不是游魂。
注释:
- 敢隐默:不敢隐瞒。
- 不敢戏传:不敢随意传播。
- 庸谢雅意:用这首小词来表达敬意。
- 甘露:比喻美景。
- 多景楼: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谪仙公子:被贬的仙人公子,指诗人自己。
- 结茅筑圃:建造茅屋和花园。
- 壶中别有天: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
- 一琴一鹤:指隐居生活的简朴和雅致。
- 泥絮心田:心境如泥絮般平静。
- 块坐参禅:盘腿坐禅。
- 学挂冠:指学习官场礼仪。
- 对境无心: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
- 山林钟鼎:指隐居和官场生活。
- 流行坎止:随波逐流。
- 闹里偷闲:在喧嚣中偷得闲暇。
- 向上玄关:追求更高的境界。
- 南辰北斗:指星辰,比喻高远的追求。
- 昼夜璇玑炼火还:日夜不停地炼火。
- 本来面目:指真实的自我。
- 游魂:指迷失的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元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夏元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中的“壶中别有天”和“泥絮心田”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超然和内心的平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敢隐默,不敢戏传”: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敢隐瞒也不敢随意传播的谨慎态度。
- “始以小词,庸谢雅意天下江山”:诗人用这首小词来表达对天下江山的敬意。
- “无如甘露,多景楼前”:诗人认为没有比甘露更美的景色,多景楼前的景色尤为美丽。
- “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诗人描绘了一位被贬的仙人公子,依山傍水,建造茅屋和花园,花草树木茂盛。
- “四季风光,一生乐事,真个壶中别有天”:诗人赞美四季的美景和一生的快乐事,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
- “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诗人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简朴和雅致,心境如泥絮般平静。
- “不须块坐参禅。也不要区区学挂冠”: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礼仪的超越,不需要盘腿坐禅,也不需要学习官场礼仪。
- “但对境无心,山林钟鼎,流行坎止,闹里偷闲”:诗人表达了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无论是在山林还是在官场,都能随波逐流,在喧嚣中偷得闲暇。
- “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诗人追求更高的境界,日夜不停地炼火。
- “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诗人清晰地看到真实的自我,不是迷失的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壶中别有天”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
- 拟人:如“泥絮心田”比喻心境的平静。
- 对仗:如“亭台巧,一琴一鹤”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壶中别有天、泥絮心田、山林钟鼎、南辰北斗。
- 解释:壶中别有天比喻隐居生活的美好;泥絮心田比喻心境的平静;山林钟鼎比喻隐居和官场生活;南辰北斗比喻高远的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壶中别有天”比喻什么? A. 隐居生活的美好 B. 官场生活的美好 C. 旅行生活的美好
- 诗中的“泥絮心田”比喻什么? A. 心境的平静 B. 心境的烦躁 C. 心境的迷茫
- 诗中的“南辰北斗”比喻什么? A. 高远的追求 B. 低俗的追求 C. 平凡的追求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苏轼的《赤壁赋》、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