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时间: 2024-09-19 21:2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雁渚。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碧沿苍藓云根路。尚追想凌波微步。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凝伫。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东风须惹春云住。莫把飞琼吹去。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到了雁渚,嫉妒的花朵在垂杨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艳丽。舞蹈的身姿纤细,泪水浸湿了池塘的黄色花朵,春雨纷纷落下。碧绿的水边,苍翠的苔藓如云根般蜿蜒。依稀记得那凌波的轻盈步伐。再次登上小楼,谁来唱起那旧时的金缕曲?凝神静立,烟雾缭绕,翠竹摇曳,罗袖未必能抵挡这寒冷的日暮。强迫自己醉倒在梅花旁,招来花神共同举杯欢宴。东风应当让春云停留,不要将飞舞的雪花吹散。请将熏香的笼子移近,让夜晚的温暖洒入绣窗之中。
注释
- 雁渚:指雁栖息的地方,这里形容春天的景色。
- 弄艳冶:指花朵的娇艳美丽。
- 瘦腰:形容舞者纤细的身姿。
- 宫黄:指池塘里的黄花。
- 凌波微步:形容轻盈的步伐,出自《红楼梦》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
- 金缕:即金色的丝线,指美丽的衣物。
- 烟萝翠竹:形容烟雾缭绕的竹林。
- 天寒日暮:形容天冷的日落时分。
- 飞琼:指飞舞的雪花。
- 熏笼:香炉,指散发香气的器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宋代词人,字文英,号无白山人,晚号云山居士。他擅长词,尤其以“花间派”词风著称,作品多情,细腻,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作者在清华池馆六年,感怀往事,抒发对旧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春景与人情交融,反映出词人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绛都春》是吴文英的一首经典词作,整首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怀旧之情。开篇以“春来雁渚”引入,描绘出春天的气息,雁渚的美丽与生机。接着,通过“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花朵在柔和的阳光下显得愈发娇艳动人。而“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温柔,仿佛让人能够感受到雨水打湿花瓣的情景。
在词的中间部分,词人通过“尚追想凌波微步”表达出对往昔青春的追忆,那种轻盈的步伐仿佛在眼前闪现,令人倍感惆怅。随着“凭谁为唱,旧时金缕”的问句,词人似乎在呼唤过去的美好,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后半部分,词人以“东风须惹春云住”来寄托对春天的渴望,表达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期待。最后一句“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则是对温暖夜晚的向往,体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吴文英词作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来雁渚”:描绘春天的到来,雁栖息的地方充满生机。
- “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花朵在春阳下显得更加娇艳,柳枝轻拂。
- “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舞者的纤细身姿在春雨中显得柔美。
- “碧沿苍藓云根路”:青葱的苔藓如云根般延绵,展示春日的生机。
- “尚追想凌波微步”:对往昔轻盈步伐的追忆,流露出对青春的向往。
- “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重回小楼,回忆往事,感慨时光流逝。
- “凝伫。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凝神望着烟雾缭绕的竹林,感受到寒冷的日暮。
- “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在梅树下强迫自己醉酒,呼唤花神共饮。
- “东风须惹春云住”:希望春风能够停留,带来温暖。
- “莫把飞琼吹去”:不希望雪花飘散,留住春天的美好。
- “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希望把香炉移近,享受夜晚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凌波微步”比喻舞姿轻盈。
- 拟人:如“东风须惹春云住”,赋予春风以情感。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烟萝翠竹,欠罗袖”。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垂杨:象征着柔美与温柔的情感。
- 苍藓:象征着自然的青翠与生命的延续。
- 梅边:象征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陶渊明
- B. 李白
- C. 吴文英
- D. 苏轼
-
“东风须惹春云住”中,春云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消逝
- B. 春天的温暖
- C. 冬天的寒冷
- D. 秋天的落叶
-
词中提到的“凌波微步”指的是什么?
- A. 舞者的优雅步伐
- B. 水面的波光
- C. 春天的花朵
- D. 秋天的落叶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 吴文英的《绛都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求,但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更显豪放与个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通论》
- 《吴文英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