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扫地游》

时间: 2025-01-17 09:16:08

草生梦碧,正燕子帘帏,影迟春午。

倦茶荐乳。

看风签乱叶,老沙昏雨。

古简蟫篇,种得云根疗蠹。

最清楚。

带明月自锄,花外幽圃。

醒眼看醉舞。

到应事无心,与闲同趣。

小山有语。

恨逋仙占却,暗香吟赋。

暖通书床,带草春摇翠露。

未归去。

正长安、软红如雾。

意思解释

扫花游/扫地游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草生梦碧,正燕子帘帏,影迟春午。
倦茶荐乳。看风签乱叶,老沙昏雨。
古简蟫篇,种得云根疗蠹。最清楚。
带明月自锄,花外幽圃。
醒眼看醉舞。到应事无心,与闲同趣。
小山有语。恨逋仙占却,暗香吟赋。
暖通书床,带草春摇翠露。
未归去。正长安软红如雾。


白话文翻译

春日午后,碧绿的草地上似乎在做梦,燕子在窗帘间飞来飞去,影子在春午的阳光下显得迟缓。喝着茶,感到疲倦,享受着轻柔的乳酪。看着风吹乱了树叶,老沙发上昏昏欲睡,外面下着细雨。古老的书卷中,种下了云根,可以疗愈虫害。最清晰的情景是,带着明月的锄头在花丛外的小园中耕作。
醒来时看到醉舞的景象,心中无所事事,反而与闲适的情趣相契合。小山似乎在对我诉说。恨那逗留的仙人占据了我的时光,暗香飘散,我吟咏着赋诗。温暖的阳光透过书桌,草儿摇曳着露珠。
我还未归去,长安的红花如雾般柔美。


注释

  • 草生梦碧:草丛生长,呈现出梦幻般的碧绿景象。
  • 倦茶荐乳:喝茶感到疲倦,享用乳酪。
  • 古简蟫篇:古老的书卷。
  • 云根疗蠹:用云根草来治虫害。
  • 带明月自锄:在月光下耕作。
  • 暗香吟赋:在暗香中吟诵诗赋。

典故解析

  • 长安:指的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美好。
  • 仙人:古代文人常用来象征自由的生活状态,表示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天华,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意境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的午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春日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通过“草生梦碧”“燕子帘帏”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诗人在享受这份春日的闲适时,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诗人虽身处繁华之地,却向往那种隐逸的生活,恨不得抛开世俗的纷扰。整个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普遍人性的一种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生梦碧:描绘春天草地的生机,象征希望。
  2. 正燕子帘帏,影迟春午:表现春日的悠闲,燕子轻盈的舞动勾勒出画面。
  3. 倦茶荐乳:表达诗人享受生活的细节,透露出一丝倦怠。
  4. 看风签乱叶,老沙昏雨:通过细节展现自然与内心的交融。
  5. 古简蟫篇,种得云根疗蠹:隐含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困扰的解脱。
  6. 醒眼看醉舞:寓意对生活的清醒认识与内心的放松。
  7. 小山有语:象征自然的启示与对话。
  8. 恨逋仙占却: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9. 暖通书床,带草春摇翠露:体现诗人对温暖与自然的享受。
  10. 未归去,正长安软红如雾:以长安的美景结束,留下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地比作梦境,形象生动。
  • 拟人:小山有语,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自然美的热爱,渴望闲适生活的情感,同时流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无奈与超脱,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希望。
  • 燕子:代表春天的到来,轻松与自由。
  • 明月:象征理想与追求。
  • 小山:自然的象征,代表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生梦碧”意指什么? A. 草地很美
    B. 春天的生命力
    C. 诗人在做梦
    答案:B

  2. “恨逋仙占却”的意思是什么? A. 对仙人的羡慕
    B. 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C.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A. 繁华
    B. 乡村
    C. 逃避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吴文英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但吴文英更偏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文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