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野吏亭》

时间: 2025-01-01 10:42:17

危亭治旧基,登览一何奇。

万态罗浮景,三章宰辅诗。

岚光如画处,霁色乍开时。

味此休间趣,惟予野吏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州野吏亭
作者: 黄仲通 〔宋代〕

危亭治旧基,登览一何奇。
万态罗浮景,三章宰辅诗。
岚光如画处,霁色乍开时。
味此休间趣,惟予野吏知。

白话文翻译

这座危亭建立在旧有的基础上,登上去观看景色是多么奇妙啊!
万千变化的罗浮山景色,宛如三位宰相所作的诗篇。
山岚的光影如同画卷般美丽,雨后的晴空在这一刻突然展现。
品味这种闲适的趣味,只有我这个野吏才能深知。

注释

字词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形容其不稳固。
  • :修建。
  • 万态:千变万化的样子。
  • 罗浮:即罗浮山,著名的山脉,常被文人歌颂。
  • 岚光:山间的云气与光线。
  • 霁色:雨后放晴的天空。
  • 味此:品味这种。
  • 休间趣:闲暇时的趣味。
  • 野吏:指身处田野的官吏,通常指地位较低、生活清贫的人。

典故解析
“万态罗浮景,三章宰辅诗”中的“三章宰辅诗”可能指的是古代著名的诗人和宰相,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诗作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和人世的沧桑,诗人借此诗句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钦佩和人世浮华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仲通,字子仲,号惭愧,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身处“野吏”之位,常常将个人的生活境遇与自然景色结合,形成其独特的诗风。

创作背景
黄仲通在惠州的野吏亭写下这首诗,是在他闲暇时光中对自然风光的感悟,表现了他对官场浮华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惠州野吏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黄仲通通过对惠州美丽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平淡与宁静。诗的前两句“危亭治旧基,登览一何奇”,置身于亭中,诗人俯瞰四周,感受到自然的奇妙,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而接下来的“万态罗浮景,三章宰辅诗”则通过对罗浮山的描写,表达了景色的变化多端,仿佛是历史上宰相们笔下的诗篇,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化的厚重。

“岚光如画处,霁色乍开时”展示了山间的云雾与雨后的晴空,恰如其分地捕捉了自然的瞬息万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最后一句“味此休间趣,惟予野吏知”则将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以“野吏”自居,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只有他这样的低阶官吏才能体会这种生活的乐趣,表现出他对世俗权力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危亭治旧基:建立在旧基础上的亭子,暗示对历史的延续与变化。
  2. 登览一何奇:登上亭子,观赏四周的景色,感到其奇妙之处。
  3. 万态罗浮景:罗浮山的景色变化多端,象征着自然的多样性。
  4. 三章宰辅诗:比喻这些景色就像古代宰相的诗篇,言外之意是自然的美丽犹如高雅的文学。
  5. 岚光如画处:描绘山间的云雾与光影,如同画作一般美丽。
  6. 霁色乍开时:雨后初晴的瞬间,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独特时刻。
  7. 味此休间趣:品味这种闲适的趣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8. 惟予野吏知:只有我这个身处野外的官吏才能真正体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联结。
  • 拟人:景色如同有生命般变化多端,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惠州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官场浮华的淡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闲适与思考的空间。
  • 罗浮:代表自然之美,文化的象征。
  • 岚光:象征变化与无常,体现自然的灵动。
  • 霁色: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雨后晴空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罗浮”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

  2. “惟予野吏知”中“野吏”指的是怎样的官吏?
    A. 地位高的官吏
    B. 地位低的官吏
    C. 不在官场的文学家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杜甫《望岳》: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敬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黄仲通的《惠州野吏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黄仲通更强调个人的生活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黄仲通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