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壮别 梁启超 〔清代〕
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
白话文翻译:
这是我心中第一件快事,从东方来认识这位英雄。 在秦朝焚书之后的学术荒芜中学习,在楚汉争霸的歌声中成就功业。 大陆上群雄争霸,如同争夺鹿肉,而沧海中的老龙则潜伏不动。 不要轻易展示你的才能,留待我借东风之力。
注释:
- 东来识此雄:指作者从东方来到,认识了一位英雄人物。
- 学空秦火后: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里指在学术荒芜的环境中学习。
- 功就楚歌中:楚歌指楚汉争霸时期,这里指在动荡的时代中成就功业。
- 大陆成争鹿:比喻大陆上群雄争霸,争夺天下。
- 沧瀛蛰老龙:沧瀛指大海,老龙比喻潜伏的强大力量。
- 牛刀勿小试:比喻不要轻易展示才能。
- 留我借东风:比喻等待时机,借助外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晚号梁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梁启超的诗歌多表达其政治理想和改革抱负,风格豪放,富有激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位英雄人物的敬佩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提到的“东来识此雄”可能指作者在东方认识了一位有志之士,而“留我借东风”则表达了作者希望借助外力实现变革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诗中“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一句,既展现了英雄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毅力,又暗示了其在动荡时代中建功立业的决心。而“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当时群雄逐鹿的乱世景象,以及潜伏的强大力量。最后两句“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则是对英雄的劝勉,希望其不要轻易展示才能,而是等待时机,借助外力,实现更大的抱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表达了作者认识这位英雄是心中第一件快事,显示了对其的敬佩和喜悦。
-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通过历史典故,展现了英雄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学习,并在动荡时代中建功立业的形象。
-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当时群雄逐鹿的乱世景象,以及潜伏的强大力量。
-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对英雄的劝勉,希望其不要轻易展示才能,而是等待时机,借助外力,实现更大的抱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陆成争鹿”和“沧瀛蛰老龙”,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时局和潜伏的力量。
- 典故:如“学空秦火后”和“功就楚歌中”,通过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 对仗:如“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英雄,期待变革。通过对英雄的敬佩和对时局的洞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热切期待和对变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来识此雄:东方来的英雄,象征着希望和力量。
- 学空秦火后:秦火后的学术荒芜,象征着艰难和挑战。
- 功就楚歌中:楚歌中的功业,象征着动荡和机遇。
- 大陆成争鹿:争鹿的大陆,象征着乱世和竞争。
- 沧瀛蛰老龙:蛰伏的老龙,象征着潜伏的力量和未来的变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来识此雄”中的“东来”指的是什么? A. 东方来的英雄 B. 东方来的学者 C. 东方来的使者 D. 东方来的商人
-
“学空秦火后”中的“秦火”指的是什么? A. 秦朝的火灾 B. 秦朝的战争 C. 秦始皇焚书坑儒 D. 秦朝的文化繁荣
-
“功就楚歌中”中的“楚歌”指的是什么? A. 楚国的歌曲 B. 楚汉争霸时期 C. 楚国的文化 D. 楚国的历史
-
“大陆成争鹿”中的“争鹿”比喻什么? A. 争夺食物 B. 争夺权力 C. 争夺领土 D. 争夺财富
-
“牛刀勿小试”中的“牛刀”比喻什么? A. 强大的武器 B. 高超的技艺 C. 普通的工具 D. 珍贵的物品
答案:
- A
- C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梁启超的其他诗歌,如《少年中国说》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政治理想和改革抱负。
- 其他近代诗人的作品,如黄遵宪的《己亥杂诗》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与梁启超的其他诗歌对比,如《少年中国说》,可以发现其诗歌中对英雄和变革的共同关注。
- 与其他近代诗人的作品对比,如黄遵宪的《己亥杂诗》,可以比较不同诗人在表达政治理想和改革抱负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梁启超全集》:收录了梁启超的全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论文等。
- 《中国近代诗歌选》:收录了多位近代诗人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 《梁启超传》:详细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