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芗林
作者: 徐照 〔宋代〕
只为登山远,当门叠石为。
人来嗟故迹,景胜入名诗。
立鹤高过槛,欹花半在池。
百年庭际木,新长挂冠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登山远足的向往,山门前堆叠的石头引人驻足。人们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往日的遗迹。美丽的景色也成为了名诗的题材。高高的仙鹤立在栅栏上,倾斜的花朵半开在池塘里。庭院中的树木在经历了百年后,重新长出了挂着花冠的枝条。
注释:
- 只为:只因为。
- 叠石:重叠的石头,指山门前的石块。
- 嗟:叹息、感叹。
- 故迹:旧的遗迹,指留下的痕迹。
- 景胜:美丽的景色。
- 立鹤:高高立着的仙鹤。
- 欹:倾斜。
- 百年庭际木:庭院中的树木经历百年风雨新的生长。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了“登山”和“名诗”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诗歌的热爱。诗中提到的“立鹤”与“欹花”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超然物外、寄情于自然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照,字子暄,宋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生,风格清新而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徐照对山林自然的感悟之际,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题芗林》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情感。开头两句“只为登山远,当门叠石为”,直接展示了诗人登山的动机与环境的设定。山门前的石叠似乎暗示着攀登的艰难,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驻足,增添了探索的趣味。
接下来的“人来嗟故迹,景胜入名诗”,描绘了游人对古迹的感叹与对美景的赞美,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两句“立鹤高过槛,欹花半在池”,进一步深化了自然意象的应用。仙鹤的高立象征着超然的精神境界,而倾斜的花朵则传达出一种随性与自然的美。整首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深切联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只为登山远”表达了登山的动机,表明诗人追求远方的渴望。
- “当门叠石为”描绘了山门前的景象,暗示自然的阻隔。
- “人来嗟故迹”描写了游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传达出人类对过往的思索。
- “景胜入名诗”表明美景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
- “立鹤高过槛”通过鹤的姿态传达出一种优雅与超脱。
- “欹花半在池”则描绘了自然的随意与和谐。
- “百年庭际木,新长挂冠枝”总结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再生。
-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立鹤”赋予了仙鹤以人的特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热爱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 立鹤:象征着高洁、超然的境界。
- 欹花:代表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脆弱。
- 百年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叠石”指的是什么?
- A. 山门前的石头
- B. 河边的石头
- C. 庭院的石头
- D. 房屋的石头
-
“人来嗟故迹”中,游人对什么感到感慨?
- A. 自然风光
- B. 历史遗迹
- C. 人生哲理
- D. 自己的过去
-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喜悦
- C. 对生命的思索
-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徐照的自然诗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沉静与孤独,而徐照的诗则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徐照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的分析与解读,适合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