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湘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55:11

土若丹砂颜色赤,山无高势小成丛。

江船未惯行湘水,越客新能下楚风。

兰杜满汀过绿草,鸳鸯近日别轻鸿。

地涂先识永陵郡,曾看邻翁画轴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湘二首》
作者:徐照
土若丹砂颜色赤,山无高势小成丛。
江船未惯行湘水,越客新能下楚风。
兰杜满汀过绿草,鸳鸯近日别轻鸿。
地涂先识永陵郡,曾看邻翁画轴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土地的颜色像丹砂一样红,山的高度不高,反而成了小丛林。江上的船还不习惯航行湘水,越地的人刚刚能适应楚地的风情。兰花和杜鹃花布满了岸边,绿草上,鸳鸯最近因为轻鸿而分别。土地上我最先认识的是永陵郡,曾经见过邻居的老翁在画轴里描绘的风景。

注释

  • 丹砂:一种红色矿物,常用于古代颜料,象征鲜艳的颜色。
  • :水边的小洲。
  • 轻鸿:轻盈的鸿雁,象征分别。
  • 永陵郡:古代地名,位于湖南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南游湘江之际,通过对湘水、山林、花鸟的描写,表达了游子的感受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入湘二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湘江的美丽风光。诗的开头“土若丹砂颜色赤”,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湘土地的颜色,给人以视觉冲击。接着“山无高势小成丛”,以对比手法展现了湘江山势的柔和与细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提到“江船未惯行湘水”,暗示了自己对这一方水土的陌生与适应,体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心情。诗中描绘的兰杜、鸳鸯,更是赋予了自然以生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惜。最后的“地涂先识永陵郡”,则将个人的经历与古老的地理相结合,突出了一种对故乡的亲切感与文化的认同,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土若丹砂颜色赤:土地像丹砂一样红,描写了湘江的土壤颜色。
  2. 山无高势小成丛:山不高,形成了小丛林,表现出湘江的地势特点。
  3. 江船未惯行湘水:船只还不习惯在湘水上航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适应。
  4. 越客新能下楚风:越地的人刚能适应楚地的风情,说明了文化的交流与适应。
  5. 兰杜满汀过绿草:岸边的兰花和杜鹃花盛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6. 鸳鸯近日别轻鸿:鸳鸯因轻鸿而分别,暗示了离别与思念。
  7. 地涂先识永陵郡:提到永陵郡,表达了对故乡的认同。
  8. 曾看邻翁画轴中:曾经看过邻居的画作,表现出对艺术与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土地比作丹砂,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兰杜满汀”和“鸳鸯近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游子对湘江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呈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砂:象征热情与生命力。
  • 兰杜:象征高洁与友谊。
  • 鸳鸯:象征爱情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土壤的颜色被比喻为哪种物质?

    • A. 青草
    • B. 丹砂
    • C. 白雪
  2. 诗中提到的山是怎样的?

    • A. 高大
    • B. 小成丛
    • C. 陡峭
  3. “江船未惯行湘水”表现了什么心理?

    • A. 习惯
    • B. 陌生
    • C. 喜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徐照与杜甫:徐照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杜甫的社会忧患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关注社会及其变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综合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探讨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