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逢羊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牧人垂长髯,驱羊从北道。
老羝压大群,毛比长髯好。
暮归同一栏,朝出不择草。
既肥当用烹,从羝羝独保。
狡诱以全躯,角尾徒为老。
白话文翻译:
牧人留着长长的胡须,赶着羊群走在北边的小路上。
年老的公羊在众多羊中显得格外突出,毛皮比牧人的胡须还要好。
傍晚时分,羊群归到同一个圈里,早晨出门时却不挑选草吃。
既然羊都肥壮了,就该拿来烹饪,而老羊却独自保存。
狡猾的羊用全身的智慧来诱惑,反而角和尾巴却显得无用。
注释:
字词注释:
- 羝(dī):指公羊。
- 髯(rán):胡须。
- 压(yā):在这里指的是拥挤,突出。
- 不择草:不挑选青草,随便吃草。
- 既肥当用烹:既然羊已经肥壮,就应该拿来烹饪。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写牧人和羊的生活,展现了牧羊人对羊群的管理和对羊群状态的观察,反映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蕲山,宋代诗人,晚号梅溪居士。梅尧臣的诗风质朴自然,擅长描写田园生活和乡村风景,倡导“诗言志”,在诗歌内容上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牧业发展的阶段,诗中描绘了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牧羊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乡村生活。
诗歌鉴赏:
《逢羊》是一首描绘牧人和羊群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牧人对羊群的关照和羊群的自然状态。首句“牧人垂长髯,驱羊从北道”,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牧人的形象,长髯的形象不仅增添了牧人的威严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与粗犷的气息。接下来的“老羝压大群,毛比长髯好”则通过对比,突出老羊的特质,暗示了在自然选择中,某些个体因其优越的特征而脱颖而出。
全诗在描绘生活场景的同时,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牧羊生活的哲思。诗中提到的“既肥当用烹”不仅是对羊的实用主义态度的反映,也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一方面展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整首诗以生动的细节和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和谐的乡村画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平静与美好。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和质朴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自然的智慧和生存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牧人垂长髯:描绘牧人的形象,长长的胡须象征着经验与威严。
- 驱羊从北道:牧人赶羊走在北方的小路,体现了乡村的生活场景。
- 老羝压大群:年老的公羊在众多羊中显得特别,突出了它的优越性。
- 毛比长髯好:对比老羊的毛皮与牧人的胡须,暗示自然选择的优越性。
- 暮归同一栏:傍晚时分,羊群归到同一个圈,展现了生活的规律性。
- 朝出不择草:早晨出门时不挑选草,表现出羊群的自由与随性。
- 既肥当用烹:肥壮的羊应被利用,隐含了对生命的现实态度。
- 从羝羝独保:老羊独自保存,展现了一种对老羊的守护与珍惜。
- 狡诱以全躯:老羊以全身的智慧来诱惑,表现出生存的智慧。
- 角尾徒为老:老羊的角和尾巴显得无用,暗示生命的衰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羊的毛皮比作长胡须,突出了其特性。
- 拟人:将羊群的行为赋予人类的情感与智慧,增强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诗中存在一定的对称和对比,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牧人与羊群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智慧。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牧人: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对自然的管理者。
- 羊群: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可爱,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 老羝:代表着智慧与经验,生存的坚韧与不屈。
- 草:象征着自然资源,生命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羝”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母羊
- B. 公羊
- C. 山羊
-
诗中提到“既肥当用烹”反映了什么样的生存态度?
- A. 对生命的无情
- B.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 C. 对动物的绝对保护
-
“从羝羝独保”中“羝羝”意指什么?
- A. 羊群
- B. 老羊
- C. 小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牧羊曲》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梅尧臣的牧羊诗:杜甫的《牧羊曲》更侧重于描写牧羊的艰辛,而梅尧臣的《逢羊》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田园诗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