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僧在己归秀州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
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
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
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白话文翻译:
去年嘉兴发生了大火,寺院被烧成了灰烬。
僧人们四方持钵而去,千里之外渡过长江而来。
他们心向王城去讲经,缘起于海上客人的归来。
水天之间可以听到鹤鸣的声音,再也没有尘埃的困扰。
注释:
- 嘉兴火: 指去年在嘉兴发生的大火,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 化劫灰: 化,化为;劫,劫难;灰,灰烬。这里指寺院被火焚烧后的情形。
- 持钵: 僧人出门乞食,带着乞食的钵盂。
- 王城: 指当时的首都,可能是指汴京,象征着文化和学术的中心。
- 海客: 来自海上的客人,可能是指沿海地区的人士,表示交流与回归。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王城”可能暗示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代表着繁华与学问。
- “唳鹤”意在表达一种高洁的境界和无尘的生活,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长寿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晚号梅溪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嘉兴大火之后,诗人通过描写僧人的漂泊与归来,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因火灾而经历磨难的僧人群体。首联的“前岁嘉兴火”直入主题,展示了背景的悲惨,接着以“僧居化劫灰”形象地描绘了火灾后的惨状。接下来的“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展现了僧人们的毅力和对生活的坚韧追求。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表现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主题,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尤其是在动荡的时代中。最后一句“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不仅是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也是对尘世烦恼的超脱,显示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岁嘉兴火: 直接引入事件,设置了哀伤的基调。
- 僧居化劫灰: 描述了火灾后僧院的破败,情感愈加沉重。
- 四方持钵去: 强调僧人的流动性,显示出人们的无奈与坚持。
- 千里渡江来: 体现了僧人们勇于面对困境的精神。
- 心向王城讲: 传达了对文化和知识的向往。
- 缘从海客回: 表示交流和归来的希望。
- 水天闻唳鹤: 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宁静与高远。
- 不复有尘埃: 表现了对尘世烦恼的超脱。
-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对比了火灾后的惨烈与最终归来的宁静。
- 意象: 通过“水天”“唳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象征: 鹤象征着长寿、高洁,表现了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拔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超脱。
意象分析:
- 火: 象征着灾难与毁灭。
- 钵: 僧人的乞食工具,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求索。
- 王城: 文化与知识的中心,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鹤: 象征高洁与宁静,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前岁嘉兴火”中的“火”指的是什么事件?
- A. 地震
- B. 火灾
- C. 洪水
- D. 战争
-
诗中提到“王城”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战争
- C. 文化与学术
- D. 商业
-
“唳鹤”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繁华
- B. 高洁与宁静
- C. 悲伤
- D. 斗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梅尧臣《送僧在己归秀州》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梅尧臣的诗更多地关注于灾难后的生存与文化的传承,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友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然有差异,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