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二月十七日雪》
时间: 2025-01-01 18:2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冬劲腊已过半,晓雪先春何处来。
岂应全资南亩麦,多应不分北枝梅。
庭中未许野童扫,林下唯愁狂吹摧。
莫问兔园同赋客,相如居右最为才。
白话文翻译:
冬天已经过了一半,早晨的雪是从何而来的呢?
难道这场雪是为了南方的麦田所需?
其实它更多是为了北方梅树的生长。
庭院里不允许孩子们来扫雪,林下只有愁苦的狂风在摧残。
不要问兔园里共赋诗的客人,相如居右才最为出众。
注释:
- 穷冬:指冬季的尽头,严寒的冬天。
- 劲腊:指腊月,即农历的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晓雪:早晨的雪。
- 南亩:南方的田地。
- 多应:多半是。
- 北枝梅:北方的梅花。
- 扫:扫除。
- 狂吹:狂风吹袭。
- 兔园:兔子的园子,可能是指一个诗意的场景。
- 相如:指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以五言古诗和律诗见长。他的作品常体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关注社会现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冬末春初,作者通过描写雪景,表达对季节变迁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十二月十七日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末春初的雪景,诗中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开篇直接点出冬天的严寒已过了一半,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期待春天的渴望。诗人通过“晓雪”这一意象,引发人们对春天的遐想,似乎这场雪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用“岂应全资南亩麦,多应不分北枝梅”来表达对雪的思考,似乎雪对南方的麦田并不重要,而更是为北方的梅花而降。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地域气候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后面的两句则转向了人们的生活,庭院中不允许孩子们来扫雪,反映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敬畏。“唯愁狂吹摧”更是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形成对比,令人深思。
最后一句提到“兔园同赋客”,则引入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强调了诗人地位的重要性。这种结尾的方式,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又升华了一个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冬劲腊已过半:描绘出冬季的寒冷已进入后期,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 晓雪先春何处来:早晨的雪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引发对春天的期待。
- 岂应全资南亩麦:质疑雪的来临是否与南方的麦田有关。
- 多应不分北枝梅:推测雪更有可能是为了北方梅花的生长。
- 庭中未许野童扫: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不愿意孩子们打扰这片宁静。
- 林下唯愁狂吹摧:描绘了狂风吹袭的悲凉景象。
- 莫问兔园同赋客:引入文人之间的交流,强调诗歌的传承。
- 相如居右最为才:提到司马相如,强调才华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雪象征春天的到来,呈现了自然与季节的变迁。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狂风被形象化为一种力量,与人类的生活产生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雪为引子,探讨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反映出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意象分析:
- 冬天:象征寒冷与严酷,传达了生命的休眠。
- 雪:象征纯洁与春天的希望,暗示着新的开始。
- 南亩麦:象征丰收与希望,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
- 北枝梅:象征坚韧与美丽,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韧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劲腊”指的是哪个月份?
A. 十月
B. 十二月
C. 二月
D. 四月 -
诗人认为雪对南方的麦田是:
A. 很重要
B. 不重要
C. 有帮助
D. 过于珍贵 -
诗中提到的“相如”是指:
A. 一个地方
B. 一位诗人
C. 一种花
D. 一种动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梅花》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安石的梅花诗,虽然都是描写梅花,但梅尧臣的作品更注重自然的变化与人类情感的交融,而王安石则更着重于梅花本身的独特品质和坚韧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提供了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赏析》:包含对古诗词的详细解析。
- 《中国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