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直柱倚冰弦》
时间: 2025-01-14 07:1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直柱倚冰弦
高观国 〔宋代〕
直柱倚冰弦。曾见胡儿马上弹。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
想像湘妃水一帘。塞恨曲中传。
两折琴丝费玉纤。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
拍手齐看舞袖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坐在直柱旁边,依靠着冰冷的琴弦的场景。曾经见过胡人骑马弹琴的情景,心中不禁发笑,感叹琵琶的古老韵味,琴声宛如水滴溅落。想象湘妃的泪水如同一帘水幕,传达着满腔的怨恨。那两根琴弦折断的声音使得玉纤白白受累,这种感情与江南的风月相比,实在让人厌倦。大家一齐拍手欣赏舞者在袖边的舞姿。
注释:
- 直柱:指的是直立的柱子,可能象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
- 冰弦:形容琴弦的冰冷,隐喻音乐的清冷或孤寂。
- 胡儿: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常与音乐、舞蹈相关联。
- 琵琶:一种古老的弦乐器,音色优美,常用来表达细腻的情感。
- 湘妃:典出《楚辞》,代表了悲伤和思念的情感。
- 费玉纤:形容琴弦的断裂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典故解析:
- 湘妃:湘妃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典故,代表着悲伤与思念。湘妃的故事与屈原的《离骚》有关,表达了对爱情与命运的无奈。
- 琵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琵琶常常用来象征女性的柔美与悲伤,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观国是宋代的一位词人,生平事迹不多,主要以词作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尤其擅长用音乐和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安定,文人雅士多聚集于酒楼茶馆,吟咏唱和,音乐文化繁荣。高观国通过描写音乐和舞蹈,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也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直柱倚冰弦》展现了诗人在音乐与情感之间的深刻思考。词的开篇,诗人以“直柱倚冰弦”设定了一个冷清而孤独的氛围,表达出一种对音乐的渴望与失落。接着,诗人提及“胡儿”骑马弹琴的场景,暗示了异域文化的冲击和对古韵的嘲弄,似乎在反思当下流行的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差距。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一句中的“溅溅”声响,生动地描绘了琴声如泪水一般的悲凉与细腻。接下来的“想像湘妃水一帘”,将情感推向高潮,湘妃的泪水象征着深切的思念与无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塞恨曲中传”则显示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深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词的结尾,诗人通过“拍手齐看舞袖边”再次回到热闹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赞美,也隐含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感伤。
整首词在音乐、情感与自然的交织中,展现了高观国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内心世界。通过古典的意象与现代的情感交融,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流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直柱倚冰弦:通过“直柱”与“冰弦”,形成一种冷艳的视觉与听觉对比,暗示内心的孤独。
- 曾见胡儿马上弹: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胡儿的形象象征着外来的异域文化。
-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对古韵的嘲弄与欣赏交错,琴声如泪水般细腻。
- 想像湘妃水一帘:通过湘妃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与历史的厚重。
- 塞恨曲中传:音乐成为情感的载体,表达出无法言说的怨恨。
- 两折琴丝费玉纤:琴弦的断裂象征着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 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对比江南的美好与自己心中的厌倦,反映内心的矛盾。
- 拍手齐看舞袖边:最终回归热闹,形成对比,揭示出生活的多重面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泪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情感的细腻。
- 对仗:词中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与美感。
- 拟人:将音乐赋予情感,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音乐与情感的交织,探讨了生活中的孤独、怀旧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诗人运用细腻的意象,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直柱:象征稳定与孤独。
- 冰弦:代表冷清与无情。
- 胡儿:异域文化的象征,带来音乐的冲击。
- 琵琶:美与悲的结合,代表古典音乐。
- 湘妃:情感的深邃与历史的厚重。
- 舞袖:生活的热闹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直柱”象征什么?
- A. 稳定
- B. 动荡
- C. 快乐
- D. 忧愁
-
“湘妃”代表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平静
-
诗中提到的“拍手齐看舞袖边”意指?
- A. 热闹的场景
- B. 孤独的心情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求。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抒发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高观国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均通过音乐与情感交织,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但高观国更为沉郁,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宋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