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歌声闲》

时间: 2025-01-01 17:40:45

歌声闲。

兰舟只隔芙蓉湾。

芙蓉湾。

扇摇波影,风卷云鬟。

馀音袅袅留馀欢。

双鸳飞处传情难。

传情难。

曲终人去,愁寄湖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歌声闲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歌声闲。兰舟只隔芙蓉湾。
芙蓉湾。扇摇波影,风卷云鬟。
馀音袅袅留馀欢。双鸳飞处传情难。
传情难。曲终人去,愁寄湖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悠闲的歌声在湖面上荡漾,兰舟轻轻停泊,只隔着芙蓉湾的距离。芙蓉湾里,扇子轻摇,水波荡漾,微风吹动着她的发髻。余音袅袅,令人留恋欢愉;然而,当双鸳飞去之时,传递情意却显得困难重重。曲终人散,愁绪只能寄托于湖山之中。

注释

  • 兰舟:指的是轻便的小船。
  • 芙蓉湾:指的是盛开着荷花的水湾,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扇摇波影:形容扇子摇动时水波所产生的影子。
  • 云鬟:古代女性的一种发髻,形状如云,具有美感。
  • 馀音袅袅:余音悠扬,形容歌声的余韵。
  • 双鸳:指一对鸳鸯,象征情侣或夫妻。
  • 愁寄湖山:愁绪只能寄托于湖山之间,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观国,字子固,号景斋,宋代词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其词风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以诗词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此词表现了词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离愁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忆秦娥·歌声闲》是一首充满柔美与哀愁的词作,透过精巧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词的开头便以“歌声闲”点明主题,展现了一种闲适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湖面之上,周围是轻柔的歌声,衬托出一种优雅与恬淡的生活状态。

“兰舟只隔芙蓉湾”,这一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水乡的场景,兰舟轻轻停泊,氛围宁静且富有诗意。接下来的“扇摇波影,风卷云鬟”,画面感愈发鲜明,扇子摇动,产生的波影与微风拂动的发髻交相辉映,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象征了词人内心的柔情与思绪的涟漪。

然而,随着“馀音袅袅留馀欢”的出现,词中情感的基调开始转向,余音缭绕却留不住欢愉,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与愁苦。“双鸳飞处传情难”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双鸳本是爱的象征,但飞走后却难以再传达情意,显露出一种无奈与悲伤。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情感的深刻挖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的美与深邃的愁绪,展现了宋代词人对生活的观察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歌声闲:开篇即设定了轻松的氛围,歌声悠扬,带有闲适的情调。
  2. 兰舟只隔芙蓉湾: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水域,船与湾的距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3. 扇摇波影,风卷云鬟:细腻描绘了女子的形象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感。
  4. 馀音袅袅留馀欢:余音袅袅,令人留恋,隐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5. 双鸳飞处传情难:双鸳象征情感的寄托,而飞去的双鸳则暗示着情感的失落。
  6. 曲终人去,愁寄湖山:曲终人散,余愁无处寄托,湖山成了愁绪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曲终人去”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 拟人:如“馀音袅袅”赋予声音以生命,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词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技巧,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情世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离愁别绪的感伤,展现了人对情感与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舟:象征着轻快与自由。
  • 芙蓉湾:代表自然美,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象征女性的温柔与细腻。
  • 双鸳:象征爱情与伴侣的亲密。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词的整体画面,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内涵,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兰舟”主要象征什么? A. 美丽的自然景色
    B. 轻快与自由
    C. 离别的愁苦
    D. 情感的寄托

  2. 填空题:诗中“扇摇波影,风卷云鬟”描绘的是____的景象。

  3. 判断题:诗中“曲终人去”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错)

答案

  1. B
  2. 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女性的柔情与离愁,但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挣扎。
  • 温庭筠的《菩萨蛮》: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