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乐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6:5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北相逢,重借问古今齐楚。
烛花红夜阑共语。
怅六朝兴废,但倚空高树。
目断帝乡,梦迷雁浦。
故人疏梅驿断,音书有数。
塞鸿归过来又去。
正春浓,依旧作天涯行旅。
伤心望极,淡烟细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北相逢时的情景,借此询问历史与时事的变迁。蜡烛下,夜色深沉,与友人共话往事。对六朝的兴衰感到惆怅,只能倚靠着高大的树木,目光遥望故乡,梦中迷失在雁阵飞过的水边。旧友如同稀疏的梅花,音信不多。北归的大雁来去匆匆。正值春天浓郁的时节,依旧在天涯漂泊,心中满是伤感,望着远方,细雨朦胧。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借问:再一次询问。
- 齐楚:指古代的齐国与楚国,象征历史的变迁。
- 烛花:蜡烛的火焰。
- 六朝:指中国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兴衰。
- 目断:目光所及的地方断绝了。
- 帝乡:故乡,指代帝王之乡。
- 雁浦:代表水边的地方,常与思乡、离别相联系。
- 疏梅驿断:梅花稀疏,驿站断绝,象征友人音信稀少。
典故解析:
- 六朝兴废: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兴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常。
- 塞鸿:表达了迁徙与离别的主题,鸿雁常被用来象征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三聘,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见称。其诗风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作,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友人、故乡的思念,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却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漂泊的孤独。
诗歌鉴赏:
《三登乐 其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南北相逢的场景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古今变化的思考。蜡烛下的对话在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深刻,烛花红的象征与夜阑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浓烈。诗人在面对历史的兴衰变化时,感到无奈与惆怅,六朝的繁华已成过往,只有高大的树木陪伴着他,似乎在述说着时间的流逝。
“目断帝乡,梦迷雁浦”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古人常用雁作为思乡的意象,诗人在这里借雁浦来传达对故人的怀念和对故土的渴望。接下来的“故人疏梅驿断,音书有数”则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疏离感的无奈,古人常以梅花象征高洁与孤独,诗人在此处使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依旧在旅途中,感受到浓郁的春意,却又在细雨中流露出无限的伤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统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相逢,重借问古今齐楚。
诗人通过相逢的场合,询问历史的变化,体现了对历史的关注。 -
烛花红夜阑共语。
在烛光下,夜色深沉,与友人倾诉往事,情感融洽而深邃。 -
怅六朝兴废,但倚空高树。
对于六朝的历史感到惆怅,借助高树来表达孤独与思考。 -
目断帝乡,梦迷雁浦。
目光所及之处是故乡,梦中却迷失在水边,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
故人疏梅驿断,音书有数。
旧友音信稀少,梅花的稀疏映射出情感的疏离。 -
塞鸿归过来又去。
北归的鸿雁来去匆匆,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正春浓,依旧作天涯行旅。
春天的气息浓郁,但诗人依然在远方漂泊,表现出无奈。 -
伤心望极,淡烟细雨。
在细雨中,诗人对远方的思念愈发深切,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烛花”比喻夜晚的温暖与亲密。
- 拟人:将梅花与友人的音信相提并论,赋予物象以人情。
- 对仗:如“目断帝乡,梦迷雁浦”,对比清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南北相逢为起点,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而复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故乡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花:象征温暖和亲密的交流。
- 六朝:历史的兴废,反映时间的流逝。
- 高树:象征孤独与思考的寄托。
- 雁浦:水边的意象,代表思乡与离别。
- 梅:象征高洁、孤独的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先秦
- B. 汉代
- C. 三国到南北朝
- D. 唐代
-
“目断帝乡”中的“目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快乐
- D. 冷漠
-
诗人通过“淡烟细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伤感
- C. 紧张
- D. 悠闲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探讨了历史与思念。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陈三聘的《三登乐》: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而陈三聘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