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百花 其一 亦名夏州》
时间: 2025-01-19 13:4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斗百花 其一 亦名夏州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
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
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
却道昭阳飞燕。
白话文翻译
霜冷的风轻轻飘落在鸳鸯瓦上,翠绿的帷幕透出丝丝寒意。
长门深锁,悄无声息,满院的秋色慢慢暗淡下来。
眼看着菊花绽放,重阳节的泪水如珍珠般滑落,
长久以来,我的粉面已被淹没。鸾车的声音渐行渐远。
无尽的幽怨,寄托在空荡荡的纨扇上。
应该是帝王,曾经怪我不愿辞去轿辇,
如今却突然发现,宫中我才是最美的妖娆,
却再也无法与昭阳的飞燕相比。
注释
- 飒飒:形容风声或霜降的声音。
- 鸳瓦:指鸳鸯纹的瓦片,象征着美好爱情。
- 翠幕:指绿帷幕,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长门:指深锁的门,象征孤独和被禁锢的心情。
- 菊蕊:指菊花,重阳节时菊花正盛开,象征长寿和思念。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传统的敬老节日。
- 鸾辂:古代一种华丽的轿车,象征权贵或皇帝的车驾。
- 空殢纨扇:形容无处寄托情思的纨扇,纨扇常被用来扇风,更象征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 昭阳飞燕:传说中的美人,象征着绝世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号少嶷,北宋词人,擅长填词,尤以婉约词见长。他的词风清丽婉转,情感细腻,善于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斗百花》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时期的繁荣,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但词人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惆怅与思考。此时,宫廷争斗和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诗歌鉴赏
这首《斗百花》展现了柳永特有的细腻与优雅。开篇以“飒飒霜飘鸳瓦”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象,透出一种清冷的气息,正是秋天的来临,带来了思念与孤独。画面中的“长门深锁”不仅是物理上的闭合,更是情感的封闭,表现出一种被困的状态。
接下来,诗人通过“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的意象,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重阳节的缅怀。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词更加深刻,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既是对长寿的祝愿,也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鸾辂音尘远”一句,捕捉到了离别的苦痛,隐含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爱情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帝王”与“妾”,让人联想到权力与爱情之间的矛盾,词人通过自我反思,展现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宫中第一妖娆”结束,既是对自身美丽的肯定,也是对外界评价的不屑,反映出一种自信与骄傲。整首词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飒飒霜飘鸳瓦:霜落在瓦片上,声响清脆,暗示秋天的到来。
- 翠幕轻寒微透:绿帷幕中透出一丝寒意,渲染出寂静与清冷的气氛。
- 长门深锁悄悄:门扉紧锁,象征孤独与封闭。
- 满庭秋色将晚:庭院中已是秋色渐深,暗示时光的流逝。
-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重阳节时,菊花盛开,泪水如珠滑落,感情深厚。
- 长是淹残粉面:长久以来,容颜已被忧伤所掩盖。
- 鸾辂音尘远:离别的轿车声渐远,暗示着分离的痛苦。
-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无尽的幽怨寄托在无用的扇子上。
-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应该是帝王曾怪责妾不愿离去。
-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如今却发现自己是宫中最美的,反差鲜明。
- 却道昭阳飞燕:最后提到的美人,暗示着对比与自我肯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珍珠,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用“飘”、“锁”等动词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如“满庭秋色将晚”与“长门深锁悄悄”,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它反映了在权力与爱情之间的无奈与苦涩,也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自信与骄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着冷酷的现实与时间的流逝。
- 菊:象征长寿与思念,重阳节的主要花卉。
- 鸾辂:代表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反映社会的等级关系。
- 纨扇:象征优雅与情感的寄托,反映词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飒飒”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风声
B. 水声
C. 鸟鸣
D. 人声 -
“满庭秋色将晚”中的“秋色”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花
B. 夏季的绿
C. 秋天的景象
D. 冬天的雪 -
诗中提到的“重阳”代表什么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的词作,展现女性的情感与生活的细腻。
- 《声声慢》:李清照的另一首词,表达对失去爱情的惆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对亲人思念的情感,但多了一份豪放与奔放的气息,与柳永的细腻相映成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深沉而厚重,展现了家庭与责任感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宋词鉴赏辞典》
- 《柳永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