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罗山遇雨》

时间: 2025-01-06 13:08:28

萧萧风雨度重阳,匹马罗山旧战场。

白发渐随秋色老,黄花空忆故园香。

云迷古树千峰远,雾锁清溪一水长。

萸酒年年常醉客,争雄壁垒几沧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风雨度重阳,
匹马罗山旧战场。
白发渐随秋色老,
黄花空忆故园香。
云迷古树千峰远,
雾锁清溪一水长。
萸酒年年常醉客,
争雄壁垒几沧桑。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伴随着凄凉的风雨,我骑马来到罗山,那里曾是旧日的战场。白发渐渐增多,随着秋色的变化而显得苍老;那黄菊花的香气让我空自怀念故乡。云雾迷蒙,古老的树木在千山之外显得遥远,雾气锁住了清澈的溪水,溪水漫长而绵延。每年都有人在这里喝萸酒,醉倒在这儿,谁又能争得过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壁垒呢?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
  • 罗山:曾是古代战场的地方,象征着历史的沉重。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光的流逝。
  • 黄花:指菊花,常在重阳节时盛开,象征长生与思乡之情。
  • 萸酒:重阳节饮用的酒,寓意健康长寿。
  • 壁垒:指的是战争留下的遗迹,象征历史的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永清,清代诗人,因其作品中常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而闻名。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为主,善于使用意象描绘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九日罗山遇雨》创作于重阳节,诗人骑马游览罗山,感受到秋风萧瑟与历史的沉重,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罗山遇雨》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中“萧萧风雨度重阳”开篇便设置了一个凄凉的氛围,伴随着风雨,诗人独行于古战场,令人感受到孤独与沉重。接下来的“白发渐随秋色老,黄花空忆故园香”两句,诗人用白发与秋色的自然变化,隐喻自我衰老与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情感深沉且真挚。

“云迷古树千峰远,雾锁清溪一水长”两句则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前者象征遥远的历史,后者则表现生命的延续。最后两句“萸酒年年常醉客,争雄壁垒几沧桑”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唏嘘与对当下生活的沉醉,展现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涵养与敏感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风雨度重阳:描绘了重阳节的天气,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匹马罗山旧战场:诗人骑马来到曾经的战场,暗示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孤独。
  • 白发渐随秋色老:以白发象征衰老,表现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黄花空忆故园香:黄菊的香气唤起对故乡的回忆,加深了思乡之情。
  • 云迷古树千峰远:古树与云雾的描写,使得景色显得遥远而神秘,象征历史的迷茫。
  • 雾锁清溪一水长:清溪的长流象征着岁月的延续,展现自然的恒久。
  • 萸酒年年常醉客:萸酒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常年饮用,象征着人们对节日的珍视。
  • 争雄壁垒几沧桑:历史的壁垒见证了无数沧桑,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与秋色相联系,寓意衰老。
  • 对仗:如“云迷古树千峰远,雾锁清溪一水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运用自然景象如风雨、黄花、古树等,传达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人生的艰难与不易。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黄花:象征思乡与长生。
  • 古树:象征历史的厚重与遥远。
  • 清溪: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
  • 萸酒:象征节日的欢庆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2. 诗人骑马来到哪个地方? A. 故乡
    B. 罗山
    C. 祖庙
    D. 岳阳楼

  3.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A. 菊花
    B. 玫瑰
    C. 兰花
    D. 百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对友谊的珍视,情感上更为洒脱。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生命、历史、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方式,丰富了我们对古诗词的欣赏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