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腊独出二首》

时间: 2025-01-19 17:37:24

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

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

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

客来岂无得,施子净扫地。

风松独不静,送我作鼓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腊独出二首》

江边有微行,
诘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
步到栖禅寺。
堂空不见人,
老稚掩关睡。
所营在一食,
食已宁复事。
客来岂无得,
施子净扫地。
风松独不静,
送我作鼓吹。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有轻微的脚步声,
曲折的路径背离了城市。
平静的湖面上春草茂盛,
我走到栖禅寺。
寺堂空无一人,
老人与小孩都在门内安睡。
我只想吃一顿饭,
可惜食物已经没有了。
客人来访难道没有收获吗?
请你把地扫干净。
松风独自不宁静,
送我离去如同鼓声的吹奏。

注释:

  • 微行:轻微的行走声。
  • 诘曲:曲折的道路。
  • 栖禅寺:一座安静的寺庙,适合修行。
  • 堂空:寺庙的殿堂空无一人。
  • 老稚:指老年人和小孩。
  • 所营在一食:我所期望的仅仅是一顿饭。
  • 施子:请你,施是请的意思。
  • 松独不静:松树的风声非常响亮。

典故解析:

  • 栖禅寺:与佛教修行有关,常用于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残腊:指农历腊月的结束,意味着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见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受到贬谪,生活状态相对清贫,因此诗中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残腊独出二首》通过描绘苏轼在江边的独行,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淡然。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开篇通过“微行”和“诘曲”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步行状态,背离城市的喧嚣,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接着“平湖春草合”,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

“堂空不见人”则展现了寺庙的宁静,老人与小孩的沉睡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纯粹。诗中“所营在一食”的自嘲,透露出作者生活的窘迫,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物质的淡泊态度。最后两句通过“风松”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仿佛在送别他,既有告别的哀伤,也有对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着自然与人、宁静与喧闹,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边有微行:在江边听到微弱的脚步声,暗示着孤独与宁静。
  2. 诘曲背城市:曲折的小路远离了繁华的城市,表现出对尘世的逃避。
  3. 平湖春草合:湖面春草交融,描绘出和谐的自然景象。
  4. 步到栖禅寺:来到一座安静的寺庙,体现出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5. 堂空不见人:寺庙空无一人,强调了孤独与宁静。
  6. 老稚掩关睡:老人与小孩在睡觉,反映出生活的简单。
  7. 所营在一食:渴望仅仅是一顿饭,表达了生活的困窘。
  8. 食已宁复事:食物已经没有了,暗示生活的无奈。
  9. 客来岂无得:怀疑客人来访是否有收获,表现对生活的反思。
  10. 施子净扫地:请你把地扫干净,暗示对内心清静的追求。
  11. 风松独不静:松树的风声打破了宁静,象征着内心的不安。
  12. 送我作鼓吹:送别的声响如同鼓声,表达对离别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松”比作送别的声音,提高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老稚掩关睡”,形式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泊态度,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边:象征着自然与自由。
  • 春草:生命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栖禅寺:宁静与修行的象征。
  • 堂空:孤独与清静的象征。
  • 松风:自然的声音,象征内心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边有微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热闹
    B. 宁静
    C. 忧伤

  2. “所营在一食”中的“食”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饮料
    C. 朋友

  3. “风松独不静”中的“独”字强调了什么? A. 孤独感
    B. 欢乐
    C. 嘈杂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王维的作品。苏轼的诗歌更具豪放与洒脱,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倾向于细腻与静谧。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