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

时间: 2025-01-01 15:34:25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

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
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树根的生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树干却是独自从林中伸展而出。孤独而高傲的身姿不能依赖,到了岁末,寒霜和寒风已侵袭而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根:指树木扎根,生长的根部。
  • 殊众:特别于众多的树木。
  • 修柯:指树干的生长,“修”有修长之意。
  • 孤高:孤独而高傲,形容一种独立的状态。
  • 不可恃:不可依靠或倚仗。
  • 岁晚:年末,指时间的推移。
  • 霜风:寒冷的霜和风。

典故解析

  • 孤高不可恃:此处表达了对孤傲的反思,强调了在高处孤立的处境并不安全,反而可能遭受外界的侵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晚年被贬至黄州,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心中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对孤独与高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前两句通过“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比喻人生的境遇,暗示许多人都在为生存而努力,而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是少数人。诗中用树根与树干的对比,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树根虽扎实,但似乎没有特别之处,只有修长的树干才能引起注意。这种对比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悟与思考。

后两句“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则是对孤独者的警醒。孤独的高傲并不能为人所依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末的霜风将会侵袭而来,暗示着孤独的脆弱与无助。这种感伤情绪在诗中显露无遗,透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根岂殊众:树木的根部扎根于土壤,虽然众多,但并无特别之处。
  2. 修柯独出林:树干能够独自从茂密的林中伸出来,意味着在众多的树木中脱颖而出。
  3. 孤高不可恃:高傲而孤独的生存状态并不能作为依靠。
  4. 岁晚霜风侵:到了年末,霜风的侵袭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孤独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树木的生长隐喻人生的奋斗与孤独。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孤独与高傲的脆弱,强调在奋斗与成就的背后,孤独往往是伴随而来的,面对外界的挑战,孤高的姿态并不可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根:象征基础与扎实,代表众多平凡的努力。
  • 树干:象征成就与突出的个体,代表少数人的成功。
  • 霜风:象征外部环境的威胁与挑战,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结根岂殊众”表达了什么?

    • a) 树木的根部显得特别
    • b) 众多树木的共同点
    • c) 树木的根部很重要
    • d) 无特别之处
  2. 填空题:诗中“孤高不可恃”意在警示人们不要过于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孤独的向往。(对/错)

答案

  1. b) 众多树木的共同点
  2.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个人的孤独,但与苏轼的感慨不同,陶渊明更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愉悦感。

参考资料

  1. 《苏轼诗词全集》
  2. 《宋代文学史》
  3.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