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时间: 2025-01-04 09:0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我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山川,然而熟悉的吴音已渐渐变得像小孩子的声音。每当和蜀地的老者谈论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便感到峨眉山的青翠仿佛被一扫而空。我的老师早已超越了言语,找到了真正的道理,而我却在苦苦寻找诗句,却没有任何收获。明年我打算去天台山采药,更想在浙东写下更多的诗篇。
注释:
- 万里家山:指远方的故乡山川,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表现出对家乡语言的情感变化。
- 蜀叟:指来自蜀地的老者,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
- 峨眉:指峨眉山,寓意高远的境界。
- 忘言:超越言语的境界,暗示真正的道理在于无言之中。
- 天台:天台山,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身处困境之中,开始向自然和精神的世界寻求慰藉,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道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开头的“万里家山一梦中”传达出一种梦幻的感觉,暗示他对故乡的渴望和现实的遥远,接着“吴音渐已变儿童”则揭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变化,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诗中提到“蜀叟”的闲谈,表达了与人交谈的惬意与对峨眉山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他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师已忘言真有道”一句,强调了苏轼对真理的理解已超越了语言,体现了他对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认同。而“我除搜句百无功”则显露出他对自身创作的无奈与自省,展现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明年采药天台去”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期望,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也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创作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与艺术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家山一梦中”:用梦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构建出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意象。
- “吴音渐已变儿童”:时光流逝,故乡的声音变得陌生,夹杂着对过往的怀念。
- “每逢蜀叟谈终日”:与蜀地的老者谈话,表达了与友人交流的乐趣。
- “便觉峨眉翠扫空”:感受到峨眉的高远与清澈,象征着心灵的追求。
- “师已忘言真有道”:道理超越了语言,强调心灵的领悟。
- “我除搜句百无功”:自我反思,感到创作的无力。
- “明年采药天台去”:展望未来,表达对自然与创作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比作梦境,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对仗:如“我除搜句百无功”与“师已忘言真有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 意象:通过“峨眉”、“天台”等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创作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故乡:代表着思念与归属感。
- 蜀地:象征着友情与交流。
- 峨眉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天台山: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诗意的灵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方言? A. 吴地
B. 蜀地
C. 湘地
D. 晋地 -
“师已忘言真有道”中“忘言”是什么意思? A. 忘记语言
B. 超越语言
C. 不喜欢说话
D. 说错了话 -
作者计划明年去哪里采药? A. 峨眉山
B. 天台山
C. 吴地
D. 没有提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两者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苏轼更倾向于内心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