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病中闻家慈同元姨为余诵经志感》

时间: 2025-01-04 11:49:16

终岁恹恹怯往还。

盈盈两袖泪痕潸。

一心解织愁千缕,双鬓慵梳月半湾。

鸳被冷,琐窗寒,翻经画阁忏红颜。

枕函稽首殷勤意,不尽笺题寄小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病中闻家慈同元姨为余诵经志感
作者:庞蕙纕 〔清代〕

终岁恹恹怯往还。
盈盈两袖泪痕潸。
一心解织愁千缕,
双鬓慵梳月半湾。
鸳被冷,琐窗寒,
翻经画阁忏红颜。
枕函稽首殷勤意,
不尽笺题寄小鬟。

白话文翻译:

整年都在病中,心情怯懦,走来走去。
两袖泪痕斑斑,满是愁苦。
一心想要解开心中的千缕愁绪,
却因疲倦而不愿梳理半月的头发。
鸳鸯被子冷,窗子紧闭寒气袭人,
翻开经书的画阁,忏悔着我的红颜。
在枕边恭敬地祈祷,渴望你的关心,
写不尽的信笺寄托给小丫鬟。

注释:

  • 恹恹:指身体虚弱无力的样子。
  • 盈盈:形容泪水盈满的样子。
  • 解织:解开心中缠绕的愁绪。
  • 鸳被:指温暖的被褥,象征亲密关系卻因寒冷而显得孤独。
  • 琐窗:指窗户,形容环境的幽静和寒冷。
  • 翻经:读经文,表明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 稽首:恭敬地叩首,表示诚意。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确的典故,但通过“翻经”暗示了对佛教或道教文化的尊重,以及在病中对精神慰藉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庞蕙纕,清代女诗人,才情出众,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内心的柔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生病期间,反映了她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以及在病痛中的孤独感。通过对经文的翻阅,表达了她对心灵安慰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病中对亲情的思念,描绘出一种愁苦而又深沉的情感。首联“终岁恹恹怯往还”,以“恹恹”二字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虚弱和怯懦的状态,展现出诗人因病而产生的无奈和忧伤。接下来的“盈盈两袖泪痕潸”则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泪水的多,令人感受到深重的悲伤。

在诗的中间部分,“一心解织愁千缕”,用“解织”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希望解开烦恼的心愿,但“双鬓慵梳月半湾”则揭示了她的无力感。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环境的冷清与个人的孤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清代女性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敏感与细腻,同时也反映了她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病中孤独的心境,让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终岁恹恹怯往还: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病态,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恐惧。
  • 盈盈两袖泪痕潸:用“盈盈”形容眼泪满溢,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愁苦。
  • 一心解织愁千缕:表达诗人想要理清心中愁绪的愿望。
  • 双鬓慵梳月半湾:暗示诗人因病而失去对生活的打理,心情低落。
  • 鸳被冷,琐窗寒:强调环境的冷清与孤独,情感更显凄凉。
  • 翻经画阁忏红颜:通过佛教典籍的翻阅,抒发内心的忏悔与渴望。
  • 枕函稽首殷勤意:恳求亲人的关心,表现出对温情的渴望。
  • 不尽笺题寄小鬟:通过写信的方式,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思念和牵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解织愁千缕”,将愁绪比作可以编织的物件,生动形象。
  • 拟人:如“鸳被冷”,将被褥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如“盈盈泪痕”与“双鬓慵梳”,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病中对亲情的思念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温情的渴望,展现了清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与情感的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泪痕:象征着忧伤与思念。
  • 鸳被:代表亲密关系的温暖,暗示失去。
  • 琐窗:象征封闭与孤独,反映内心的封闭状态。
  • 经文:代表寻求精神寄托与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终岁恹恹”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安宁
  2. “盈盈两袖泪痕潸”中的“盈盈”指的是什么?

    • A. 眼泪满溢
    • B. 心情愉悦
    • C. 风轻云淡
    • D. 花香四溢
  3. 诗中“翻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需求?

    • A. 对佛教的信仰
    • B. 对亲情的渴望
    • C. 对财富的追求
    • D. 对名利的否定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 庞蕙纕《鹧鸪天》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但庞诗更加注重对病痛的细腻描写,而李诗则更加强调内心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