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夜》

时间: 2025-01-08 22:36:42

槿户茅斋雅自便,京华风味入新年。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

疾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

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八夜
作者: 晏殊 〔宋代〕

槿户茅斋雅自便,京华风味入新年。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
疾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
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八夜的宁静与雅致,诗人独自在简朴的茅草屋中,享受着京城的新年气息。楼台显得冷清,夜晚的灯火逐渐熄灭,门前的街道因大雪而显得冷清萧条。醉酒后的诗人不愿意听到花外的喧嚣,早晨依旧可以安然入睡。对于这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他觉得很满足,想要了解林中的僧人是否也有这样的纯净缘分。


注释:

  • 槿户:槿花的门,指用槿花编成的门,象征简朴。
  • 茅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形容居所简陋。
  • 京华:指京城,象征繁华与热闹。
  • 楼台:高楼和平台,通常用于聚会或观景。
  • 疾酒:形容饮酒的过程迅速,醉酒。
  • :漏出,指声音或气息。
  • 放朝:起床,放开早晨的惰性。
  • 净缘:清净的因缘,指与僧人或佛教的缘分。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林僧结净缘”可见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内心的宁静,体现了宋代士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小山,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典雅,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观,代表作有《破幽梦》、《浣溪沙》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正月,正值新年,表现了诗人在繁华的京城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心态,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正月十八夜》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茅斋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厌倦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槿户茅斋雅自便”入手,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展示了诗人独处时的优雅与自在。接着“京华风味入新年”,则将时令与环境结合,营造出一幅新年景象,既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又充满生活气息。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两句,描绘了冬日夜晚的冷清,诗人通过对比,突显了冬夜的寂静与生活的空灵。接下来的“疾酒不闻花外漏”,则表现了诗人对饮酒后沉浸于自我世界的满足,而“放朝仍得日高眠”则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无所谓,享受生活的从容。

最后两句“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将诗的主题引向一种哲理思考,通过与隐士的对比,表达出内心对宁静与清净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追求,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槿户茅斋雅自便:诗人以槿木门和茅草屋为背景,展现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与典雅。
  2. 京华风味入新年:新年来临,京城的繁华气息融入诗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 楼台冷落收灯夜:描绘夜晚的冷清,楼台上灯火渐渐熄灭,象征着孤独。
  4. 门巷萧条扫雪天:街道因雪而显得冷清,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静谧。
  5. 疾酒不闻花外漏:醉酒后无心去关注外界的喧嚣,强调内心的安宁。
  6. 放朝仍得日高眠:早晨醒来仍然可以高高地睡,表现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7. 何妨静习间中趣:何妨在静谧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体现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8. 欲问林僧结净缘:想要了解隐士的清净生活,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写繁华的京城与静谧的茅斋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槿户、茅斋象征简朴生活,灯火则象征繁华与喧嚣。
  • 拟人:夜晚和街道被赋予情感,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的厌倦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士人的闲适与淡泊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槿户:象征简朴与雅致的生活。
  • 茅斋:代表隐居与宁静的生活空间。
  • 灯火:象征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 雪天:象征寒冷与清净的环境。
  • 林僧:代表隐士,象征理想中的清净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槿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门
    C. 一种酒

  2. 诗人对待新年的态度是:
    A. 热闹
    B. 无所谓
    C. 期待

  3. 诗中提到的“林僧”象征着:
    A. 繁华
    B. 清净
    C. 喧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与《正月十八夜》相似之处在于都表现了对宁静、孤独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强调酒与月的关系,而晏殊则更注重生活的恬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晏殊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