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润州》

时间: 2025-01-01 14:49:53

昔年从宦干戈地,黄绶青春一鲁儒。

弓犯控弦招武旅,

剑当抽匣问狂夫。

帛书投笔封鱼腹,玄发冲冠捋虎须。

谈笑谢金何所愧,不为偷买用兵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过润州
作者:李绅 〔唐代〕

昔年从宦干戈地,
黄绶青春一鲁儒。
弓犯控弦招武旅,
剑当抽匣问狂夫。
帛书投笔封鱼腹,
玄发冲冠捋虎须。
谈笑谢金何所愧,
不为偷买用兵符。

白话文翻译:

回忆往年在动荡的官场中,
我年轻时佩带黄绶,志向未酬。
弓箭在手,召唤那些武将,
剑出匣子,询问那些狂妄之人。
书信投笔,封印在鱼腹中,
黑发披肩,捋起虎须。
谈笑之间,对金钱毫无愧疚,
不为偷偷买到用兵的符号。

注释:

  • 昔年:往年,过去的年代。
  • 宦干戈地:指官场动荡的地方,"宦"指做官,"干戈"指战争。
  • 黄绶:古代官员的象征,表示身份和地位。
  • 鲁儒:指儒生,鲁代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弓犯控弦:弓箭在手,准备发射,"犯"有触犯之意。
  • 狂夫:指狂妄的人。
  • 帛书:用丝绸写的信,表示珍贵。
  • 鱼腹:古代用来藏信件的地方。
  • 玄发:黑色的头发。
  • 冲冠:形容发型高耸,气势如虹。
  • 捋虎须:比喻有气魄,勇敢。
  • 谢金:指对金钱的态度,表示不在乎。
  • 用兵符:指用来调动军队的符令。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对官场和武将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诗人自身在官场中经历的困惑与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绅(约778年-817年),字季长,号宗悫,唐代诗人,曾任多种官职,诗风清新,语言流畅,擅长描写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绅任职于润州时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回忆和对当时动荡局势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忆过润州》以怀旧的情怀,描绘了作者在动荡官场中的经历。诗中透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开篇“昔年从宦干戈地”直接点出背景,带有浓厚的历史感。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黄绶”与“鲁儒”,展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年轻时的理想与如今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弓犯控弦招武旅,剑当抽匣问狂夫”,这两句中,弓箭与剑的意象象征着力量与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武力与权谋。诗人在面对这些武将时,既有怀念过去的勇气,也有对未来的不安。

最后几句“谈笑谢金何所愧,不为偷买用兵符”则是对个人理想与金钱关系的深刻思考,显示出一种不屑与反叛的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年从宦干戈地:回忆过去在动荡官场中的经历,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溯。
  2. 黄绶青春一鲁儒:年轻时佩戴象征官职的黄绶,表明身份地位,暗示理想未实现。
  3. 弓犯控弦招武旅:弓箭在手,召唤武士,表现出对力量的渴望与依赖。
  4. 剑当抽匣问狂夫:剑出匣子,询问狂妄之人,展现了对挑战与对话的勇气。
  5. 帛书投笔封鱼腹:用丝绸书信封印在鱼腹中,象征珍贵与秘密。
  6. 玄发冲冠捋虎须:黑发高耸,气势如虹,表现出一种豪情与自信。
  7. 谈笑谢金何所愧:面对金钱毫无愧疚,表现出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8. 不为偷买用兵符:不为偷买军令,体现出对权力与金钱的蔑视。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使得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烈。
  • 比喻:将“弓”和“剑”比作力量与斗争的象征。
  • 夸张:如“玄发冲冠”,夸大形象以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在动荡官场中的无奈与追忆,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在回首往昔的同时,表达了对物质金钱的超然态度与对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 弓箭与剑:象征力量与斗争,表达了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冲突的应对。
  • 黄绶:代表官职与身份,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帛书与鱼腹:象征珍贵与秘密,表达对内心情感的珍视。
  • 玄发与虎须:表现出豪情与自信,突显个性与气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黄绶”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官职
    • C. 学识
  3. 诗中“谈笑谢金”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金钱的超然
    • C. 对金钱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绅的《忆过润州》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涉及到对历史和理想的思考,但王维更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盼,而李绅则体现了对官场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忆,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

此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忆过润州》,并加深对李绅及其时代背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