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七首》

时间: 2025-01-04 11:54:48

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

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与心灵的探讨,强调单纯的讨论并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精髓。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作者对同行的禅侣们寄予深切的祝福,而在门外,夕阳洒落在千山之上,景色美丽,象征着一种宁静与和谐。

注释:

  • 非佛非心:不是佛,也不是心,表明探讨的主题超越了表面的理解。
  • 徒拟议:徒然的讨论,说明单纯的言论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 得皮得髓:得到的只是表面的皮毛和内在的精髓,强调肤浅的理解。
  • 谩商量:随意讨论,意味着缺乏深度。
  • 珍重:珍惜、重视。
  • 诸禅侣:指与自己一起修行的禅宗同道。
  • 千山正夕阳: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法泉,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诂和诗词创作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探讨佛理,风格简练而含蓄,常用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法泉与禅侣们共同修行的时光,旨在表达对佛教真谛的思考和对同道友谊的珍重。在佛教盛行的宋代,许多高僧以诗歌记录自己的修行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偈七首》的这一首诗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诗的前半部分,通过“非佛非心徒拟议”的开头,直接指出了佛教探讨的复杂性,强调了表面讨论的无效。这里的“非”字并非否定,而是强调一种超越的境界,暗示着真正的理解需要超越言语的局限。作者借助“得皮得髓”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佛法理解的肤浅与深邃的对比。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情感,表达了对禅侣们的珍重与不舍。诗中提到的“千山正夕阳”,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夕阳下的千山,既是外在的景象,也是内心的沉静与反思。

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友谊与佛理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非佛非心徒拟议:讨论佛教与心灵的性质,表明这种讨论是表面的。
  2. 得皮得髓谩商量:进一步强调,得到的只是表面的理解,未能真正触及核心。
  3. 临行珍重诸禅侣:在离别之际,表达对同行者的珍惜。
  4. 门外千山正夕阳:描绘出即将离去时的壮美景象,象征着宁静与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得皮得髓”比喻理解的肤浅与深刻。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夕阳和千山构成了诗中的重要意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佛教的深邃与复杂,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需要超越表面,且体现了对同行者的珍重与生命光景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智慧与真理。
  • :代表内心的状态与情感。
  • 千山: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历程。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与宁静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非佛非心”表达了什么?

    • A. 佛教的简单性
    • B. 对佛教理解的复杂性
    • C. 心灵的空虚
  2. 诗中提到的“千山正夕阳”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美好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释慧能《六祖坛经》

诗词对比

  • 释法泉与王维的作品都有自然景象的描写,但释法泉更侧重于佛教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宋代诗词选》
  3. 《佛教文化与诗歌》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