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殊笑,普贤嗔,眼里无筋一世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白话文翻译:
文殊菩萨微笑,普贤菩萨却愤怒,眼里没有丝毫牵挂却一生贫困。相遇的人都说要辞官归隐,但在林下又何曾见过一个人呢?
注释:
- 文殊:指文殊菩萨,代表智慧。
- 普贤:普贤菩萨,象征实践和行动。
- 无筋:比喻无牵挂、无杂念。
- 一世贫:一生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 休官: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 林下:指山林之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泉,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简洁而富有哲理,常常传达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偈七首》创作于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作者在追求内心宁静的同时,观察世俗的纷扰与人心的冷暖。此诗反映了对世俗权位的淡泊与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开头“文殊笑,普贤嗔”,用两位菩萨的神态引出诗的主题,展现出智慧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文殊的微笑象征着对世事的超然,而普贤的愤怒则反映了对人间不公的无奈与不满。接下来的“眼里无筋一世贫”,则是对人世间纷扰的无奈反思,表面上看似无牵挂,实际上却是对生存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表达了辞官归隐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虽然人们口口声声说要归隐,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既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质疑,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的交织中,令人深思,既有对佛教思想的探讨,也有对人生真谛的追问,体现了释法泉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殊笑,普贤嗔:文殊菩萨的微笑与普贤菩萨的愤怒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智慧与行动的矛盾。
- 眼里无筋一世贫:虽然没有牵挂,依然感觉到生活的贫乏,反映了内心的空虚。
- 相逢尽道休官去:与人相遇时,人们谈论辞官归隐的理想。
- 林下何曾见一人:在山林中又有谁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文殊与普贤象征智慧与实践的矛盾。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殊:象征智慧。
- 普贤:象征行动。
- 林下:隐喻归隐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殊菩萨象征什么?
- A. 行动
- B. 智慧
- C. 愤怒
- D. 平静
-
“相逢尽道休官去”这句的意思是?
- A. 人们都想辞官归隐
- B. 人们都想留在官场
- C. 人们不再相逢
- D. 人们都在山林中生活
-
诗中表现了对什么的质疑?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辞官归隐的理想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与《偈七首》都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归园田居》更多地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而《偈七首》则深刻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宋代文学》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偈七首》的解析与学习材料,供您参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