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口作》

时间: 2025-01-14 08:58:07

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

耳中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口山深草木荒,
行人到此断肝肠。
耳中不忍听鹦鹉,
犹在枝头说上皇。

白话文翻译:

陇口的山深处草木凋零,
行人来到这里,不禁感到心如刀割。
耳边听到鹦鹉的叫声,
它们依然在树头说着有关上皇的事。

注释:

  • 陇口:地名,指的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山口。
  • 肝肠:形容心情痛苦,肝肠寸断。
  • 耳中不忍:指耳朵听到的声音无法忍受。
  • 鹦鹉:一种鸟,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常与许多故事和传说相关。
  • 上皇:指的是过去的皇帝,可能寓指对往昔的怀念或对当下的批判。

典故解析:

“上皇”在古代诗文中常常用来指代曾经的统治者,象征着失去的权力和历史的回忆。在这里,鹦鹉的鸣叫似乎在嘲讽或提醒人们关于过去的事情,反映出诗人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浩,宋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通过对陇口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河荒凉和人心惶惶的感受,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陇口作》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郭浩通过对陇口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紧密结合。诗的开头用“山深草木荒”描绘出了一个荒凉且孤寂的环境,暗示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悲凉。接着,诗人通过“行人到此断肝肠”一语,直接表达了行人面临孤独与绝望的心境,情感深刻且真切。

在后两句中,耳边的鹦鹉声音无情地打破了这份沉寂,它们在枝头依旧鸣叫,似乎在谈论着过去的皇帝。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也隐含了对现状的无奈与讽刺。鹦鹉的叫声与行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世间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折射出人心的苦痛,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在简约中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陇口山深草木荒”:描绘陇口地区的偏僻和荒凉,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行人到此断肝肠”:行人经过此地,触景生情,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与无奈。
    • “耳中不忍听鹦鹉”:耳边的鹦鹉声让人感到难以忍受,这种声音与心情形成对比。
    • “犹在枝头说上皇”:鹦鹉仍在传递关于皇帝的消息,象征着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行人的情感比作“断肝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
    • 拟人:鹦鹉被赋予了说话的能力,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对仗:诗中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自然环境和行人的孤独心情,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痛苦。

意象分析:

  • 陇口:象征偏远、孤独的地方,代表人们内心的孤独和苦痛。
  • 草木荒:自然的荒凉与人心的凄凉相对应,暗示社会的动荡。
  • 行人:代表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与悲哀。
  • 鹦鹉: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批判,传递着对历史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陇口”指的是( )

    • A. 一种鸟类
    • B. 一处山口
    • C. 一位皇帝
  2. 诗人对行人的感受是( )

    • A. 快乐
    • B. 悲伤
    • C. 生气
  3. “耳中不忍听鹦鹉”中的鹦鹉象征着( )

    • A. 过去的回忆
    • B. 未来的希望
    • C. 现实的安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出对家国的思念与个人的孤独。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陇口作》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象,但王维更多表现出宁静与和谐,而郭浩则强调孤独与痛苦。王维的诗歌给人以平静的美感,而郭浩的诗歌则激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