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大热偶书》

时间: 2025-01-17 08:39:10

朱辂初闻建赤旗,绿杨犹啭旧黄鹂。

和风骀荡无三月,炎气凭陵又一时。

飘去馀香花衬屐,覆来浓荫叶成帷。

秋光只在前山里,不日凉襟却共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夏后大热偶书
作者: 白子仪 〔宋代〕

朱辂初闻建赤旗,
绿杨犹啭旧黄鹂。
和风骀荡无三月,
炎气凭陵又一时。
飘去馀香花衬屐,
覆来浓荫叶成帷。
秋光只在前山里,
不日凉襟却共披。


白话文翻译:

初夏来临,红色的旗帜在阳光下鲜艳夺目,绿杨树下,黄鹂鸟依旧在唱着旧日的歌。温暖的春风已经不复存在,炎热的气息又一次涌来。花香飘散,伴随着我的鞋子,浓密的树荫如同帷帐般笼罩着我。秋天的光景只在前面的山中,没过多久,我便能与凉爽的气息相伴。


注释:

  • 朱辂:指的是红色的轿子,古代用于皇帝或贵族出行。
  • 赤旗:红色的旗帜,象征着热情和夏季的到来。
  • 绿杨:绿意盎然的杨树,春夏时节的代表。
  • 黄鹂:一种鸟,春天的歌声象征着生机与盎然。
  • 骀荡:形容和风轻快,气氛悠闲。
  • 凭陵:气候的压迫,形容炎热气息的侵袭。
  • 馀香:残留的花香。
  • :一种木屐,古代的鞋子。
  • 浓荫:浓密的树荫,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 凉襟:指凉爽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子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独到描绘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立夏之际,正值气温上升,诗人通过描绘初夏的景象,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立夏之际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诗的开篇以“朱辂”与“赤旗”引入,暗示着夏季的到来,接着通过“绿杨”和“黄鹂”的描写,展现出春夏交替的生机与活力。第二联用“和风骀荡”来形容气候变化,表现出初夏的温暖,然而“炎气凭陵”则又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酷热。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花香与木屐结合,创造出一种轻快而愉悦的氛围。而“浓荫叶成帷”则通过浓密的树荫营造出一片宁静与清凉,给人以避暑的想象。

最后两句“秋光只在前山里,不日凉襟却共披”则引人深思,诗人不仅描绘了初夏的热烈,也暗示着秋天的来临,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整首诗在生动的景象中流露出诗人对季节的敏感与对生命的思考,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朱辂初闻建赤旗”:夏日来临,热烈的气氛在轿子上显现。
  2. “绿杨犹啭旧黄鹂”:杨树依然郁郁葱葱,黄鹂在树上歌唱,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3. “和风骀荡无三月”:春风轻快,似乎春天的气息已经完全消失。
  4. “炎气凭陵又一时”:炎热的气息再次袭来,暗示着夏季的到来。
  5. “飘去馀香花衬屐”:花香飘散,伴随着脚步声。
  6. “覆来浓荫叶成帷”:浓密的树荫如帷幕般笼罩着,带来一丝凉意。
  7. “秋光只在前山里”:秋天的光景在远处的山中显现。
  8. “不日凉襟却共披”:不久之后,凉爽的气息将与我相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朱辂”与“赤旗”、“绿杨”与“黄鹂”,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花香与脚步结合,仿佛花香在随行。
  • 比喻:浓荫比作帷幕,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立夏时节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辂:象征权力与尊贵,暗示夏季的来临。
  • 绿杨:象征生机与活力,春夏交替的代表。
  • 黄鹂:象征着春天的歌声与希望。
  • 浓荫:象征避暑与宁静,提供了一种舒适感。

这些意象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夏季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朱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红色的轿子
    C. 一种鸟

  2. “炎气凭陵”中的“凭陵”意指什么? A. 暖气
    B. 凶猛
    C. 侵袭

  3. 诗中“秋光只在前山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秋天的期待
    B. 对春天的怀念
    C. 对夏天的厌倦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白子仪的《立夏后大热偶书》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描绘自然景象时,前者侧重于夏季的炙热与生机,而后者则更为沉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中国古典诗词史》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