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霁
作者: 黄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雨过郊墟凉意新,
凝云驳尽十分晴。
隔江一抹斜阳影,
怪向蓼花红处明。
白话文翻译:
雨过之后,乡村的空气变得清凉而新鲜,
天空的云彩已经消散,显得格外晴朗。
隔着江面看到一抹斜阳的影子,
奇怪的是,它照在了那片红色的蓼花上,显得更加明亮。
注释:
- 郊墟: 指乡村、城外的集市。
- 凝云: 指聚集的云,暗示天气变化。
- 驳尽: 驳,指混杂,尽,指消除,合起来表示云彩已经被驱散。
- 蓼花: 蓼是一种植物,花色鲜艳,常见于水边。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了秋天雨后乡村的景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公望,号苍松,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农田丰收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秋雨后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秋霁》是一首描绘秋天雨后景象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首句“雨过郊墟凉意新”,通过“雨”与“凉意”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亮的秋日气氛,仿佛空气中都带着雨后的清凉,令人神清气爽。紧接着的“凝云驳尽十分晴”则进一步强调了天气的变化,云彩的散去象征着阴霾的消散,带来了一种晴朗的希望。
第三句“隔江一抹斜阳影”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江面上的斜阳影子显得温柔而宁静。这种影子在视觉上给予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怪向蓼花红处明”则用“怪”字引出一种意外的惊喜,强调了斜阳照射在蓼花上的特别之处,使整幅画面生动起来。花的红色在斜阳的映照下愈加鲜艳,形成了光与色的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活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过郊墟凉意新: 描述了雨后,乡村的环境变得清新凉爽,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
- 凝云驳尽十分晴: 形象地表现出消散的云彩,空气清澈,天色更加明朗。
- 隔江一抹斜阳影: 通过“隔江”展现远景,斜阳的影子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 怪向蓼花红处明: 以“怪”引入惊讶,蓼花在夕阳下的明亮,形成了诗意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 “斜阳影”比喻夕阳的余晖,形象而生动。
- 对仗: 句式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 “怪向”赋予了蓼花某种神秘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 代表洗净、清新,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斜阳: 代表温暖、宁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蓼花: 代表美丽、脆弱,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以生动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郊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城市
- B) 乡村
- C) 山林
- D) 海边
-
诗中“斜阳”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 A) 晨光
- B) 黄昏
- C) 正午
- D) 夜晚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
- B) 爱情
- C) 自然与生活
- D) 旅行
答案:
- B) 乡村
- B) 黄昏
- C) 自然与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同样描绘自然,但多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 侧重于山水意境,情感更为隐晦。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涉及自然,但表达的情感和背景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