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屿即事》

时间: 2025-01-19 14:51:38

松阴迷草径,缓步曳吟筇。

秋鹤有仙意,寒花无冶容。

渔洲烟浦笛,僧寺夕阳钟。

回首来时路,白云深几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阴迷草径,缓步曳吟筇。
秋鹤有仙意,寒花无冶容。
渔洲烟浦笛,僧寺夕阳钟。
回首来时路,白云深几重。

白话文翻译:

在松树的阴影下,草径变得迷离,我缓缓走着,手中拄着竹杖,吟诵着诗句。秋天的仙鹤带着仙气,而寒冷的花朵却没有妩媚的姿容。渔洲的笛声在烟雾弥漫的水边响起,僧寺的钟声在夕阳下回荡。回首我走过的路,白云在远处深邃而层叠。

注释:

  • 松阴:松树的阴影,指松树荫凉的地方。
  • 迷草径:草丛中的小路,形容路径的曲折和隐秘。
  • 缓步曳吟筇:缓慢行走,竹杖轻轻摇摆,同时吟诵诗句。
  • 秋鹤:秋天的仙鹤,象征高雅和超脱。
  • 寒花:在寒冷季节开放的花,形容其凋零之美。
  • 渔洲:渔民居住的岛屿。
  • 烟浦:弥漫烟雾的水边,意境朦胧。
  • 僧寺:寺庙,佛教的圣地。
  • 夕阳钟:夕阳西下时,寺庙的钟声。
  • 回首:回顾,反思过去的路。
  • 白云深几重:形容远处白云的层次感,表达一种深远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喜欢表现个人的闲适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黄庚游历西屿时,时值秋季,作者目睹自然之美,感受宁静与超脱,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现实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西屿即事》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展现了南宋时期诗人黄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全诗通过描绘松阴、秋鹤、寒花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诗人在松树的阴影下缓步而行,手中的竹杖轻轻摇曳,体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通过“秋鹤有仙意”,诗人将鹤的高洁与仙气结合,暗示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寒花无冶容”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秋冬交替的凄凉与淡泊,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后半部分提及“渔洲烟浦笛”,将景与声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而“僧寺夕阳钟”则以钟声的回响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哲理。最后一句“回首来时路,白云深几重”,在回望与思考中,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索。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显示了黄庚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阴迷草径:在松树的阴影下,草丛的小路显得朦胧而迷离,给人一种隐秘的感觉。
  2. 缓步曳吟筇:缓慢行走,手中拄着竹杖,轻声吟诵,表现了悠闲的心态。
  3. 秋鹤有仙意:秋天的鹤,象征着高洁的理想,带有仙气,暗示追求超然境界。
  4. 寒花无冶容:寒冬中的花朵,虽美却无华丽之姿,体现了孤独与淡泊。
  5. 渔洲烟浦笛:在烟雾缭绕的水边,渔民的笛声响起,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6. 僧寺夕阳钟:夕阳下寺庙的钟声响起,带来宁静与思索。
  7. 回首来时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反思人生的旅程。
  8. 白云深几重:形容远处白云的层次感,暗示人生的复杂与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鹤比作仙,象征高洁的理想。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寒花无冶容”。
  • 对仗:如“渔洲烟浦笛,僧寺夕阳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阴:象征宁静与安逸。
  • 秋鹤:象征高洁与超脱。
  • 寒花:象征孤独与凋零。
  • 渔洲:象征生活的简单与真实。
  • 夕阳钟:象征宁静与反思。
  • 白云:象征人生的深邃与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松阴迷草径”是什么意思?

    • A. 松树下的小路模糊不清
    • B. 松树的阴影很大
    • C. 草丛中有很多松树
  2. “秋鹤有仙意”中“仙意”指的是什么?

    • A. 仙人
    • B. 高洁的理想
    • C. 秋天的气息
  3. 诗中提到的“寒花”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美丽
    • B. 凄凉和孤独
    • C. 温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庚的《西屿即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山水的浑然天成,而黄庚则更多展现了个人的内心感悟与人生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文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