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烟林褪叶。红藉游人屟。
十里秋声松路,岚云重翠涛涉。
伫立。闲素箑。画屏萝嶂叠。
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
白话文翻译:
在霜天的清晨,林中烟雾散去,树叶已然褪落。游人踏着红色的鞋子在林间漫步。十里松路上,秋天的声音回荡,云雾重叠,翠绿的山涛轻轻荡漾。我站在那里,悠然自得,手中持着素雅的箑子,眼前的画屏上,藤蔓和山峦重重叠叠。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归路,天风中传来凤笙的悠扬乐声。
注释:
- 霜天: 霜降的天,清冷的早晨。
- 晓角: 清晨的号角,喻指晨曦的开始。
- 游人屟: 游人穿着红色的鞋子。
- 秋声松路: 秋天的声音在松林的小路上飘荡。
- 岚云重翠涛涉: 云雾与翠绿的山波交叠。
- 闲素箑: 悠闲地持着简单的箑子,象征着清雅的生活。
- 画屏萝嶂叠: 画面上藤蔓和高山重重叠叠。
- 明月双成归去: 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同归去。
- 凤笙浃: 天风中传来如凤鸣般的笙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梅溪,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之美,风格清新隽永。吴文英的词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境著称。
创作背景:
《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写于秋冬之际,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所感受到的闲适与宁静。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吴文英的《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是一首描绘秋冬之际自然景色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清幽与宁静之美。开篇“烟林褪叶”,描绘出初冬时节,林中烟雾逐渐消散,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推进,游人穿着红色鞋子在这秋意渐浓的景致中游荡,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十里秋声松路,岚云重翠涛涉”,描绘出秋天的声音在松林间回荡,岚云与翠涛交织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心中的惬意。接下来的“伫立。闲素箑”,则将诗人的情绪进一步深化,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手中持着素雅的箑子,仿佛是在享受这份静谧。
“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结尾处,明亮的月光映照着归路,天风中飘荡着如凤鸣般的笙声,给整首词增添了一抹温馨的音符。整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展现出一种人景合一的和谐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林褪叶: 描述秋冬时节,林中烟雾散去,树叶落下,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红藉游人屟: 游人穿着红鞋,增添了活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 十里秋声松路: 通过声音来描绘环境,营造出深秋的氛围。
- 岚云重翠涛涉: 云雾与山水相互交融,体现自然的壮美。
- 伫立。闲素箑: 诗人静静地站立,手持素雅的箑子,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情。
- 画屏萝嶂叠: 画面中的藤蔓和高山重叠,展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 明月双成归去: 明亮的月光照耀归路,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 天风里凤笙浃: 风中传来的笙声如凤鸣般悦耳,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凤笙”比喻音乐的悠扬,生动形象。
- 对仗: “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中,前后的意象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 意象: 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传递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林: 代表着秋冬的宁静与清新。
- 红藉: 象征着生命的活泼与热情。
- 秋声: 表达自然的变化与季节的流转。
- 明月: 象征希望与归宿感。
- 凤笙: 代表音乐的美好,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烟林褪叶”中的“烟林”主要指什么?
A. 繁茂的树林
B. 幽静的林中雾气
C. 绿意盎然的森林 -
词中提到的“红藉游人屟”暗示了什么?
A. 游人的身份
B. 游人的服饰
C. 游人的心情 -
“明月双成归去”中“明月”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归宿与希望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自然与情感的作品,展现出细腻的情感。
- 秦观的《踏莎行》:通过秋天的景色表达对恋爱的思念。
诗词对比:
与同样描写自然之美的苏轼《水调歌头》进行对比,吴文英的词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绘,苏轼则展现了更为宏大的气势与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