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时间: 2024-12-29 19:29:17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白话文翻译:

我曾说心中苦闷,怎奈这日子如此漫长。
无人不在午间入睡,我独坐于山中静谧。
悟出淡泊可以解忧,学习空灵可以遗忘世俗。
习俗容易侵扰内心,愁苦一旦来临又难以整理。

注释:

  • 已谓:曾经说过。
  • 心苦伤:心中苦闷、伤感。
  • 日方永:白天似乎过得特别长。
  • 无人不昼寝:没有人不在白天睡觉。
  • 独坐山中静:独自坐在山中,感到宁静。
  • 悟澹:领悟到淡泊的心境。
  • 遣虑:遣散忧虑,解除烦恼。
  • 庶遗境:以空灵的心态来遗忘世俗的纷扰。
  • 积俗易为侵:习俗的积累容易侵入心灵。
  • 愁来复难整:愁苦一旦来临,便难以整理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静斋,扬州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韦应物的作品常反映出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夏日,诗人在山中独自静坐,感受到夏日的漫长和内心的苦闷。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烦恼的解脱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夏日》一诗,透过韦应物的笔触,展现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山水图。诗人在独坐山中,面对漫长的白昼,心中苦闷的情绪流露无遗。诗的开头以“已谓心苦伤”引入,直击内心的烦恼,接着通过“无人不昼寝”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安静和人们的放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种宁静中,逐渐领悟到“悟澹将遣虑”,表明他希望通过淡泊的心境来解脱自己内心的烦恼。

而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习俗和愁苦的反思,指出积累的世俗习气容易侵入内心,而愁苦一旦来临又难以整理。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韦应物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读来让人感到既清新又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谓心苦伤:开篇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闷。
  2. 如何日方永:感叹日子的漫长与无奈,增强了内心的压迫感。
  3. 无人不昼寝:描绘周围的环境,突出自身的孤独。
  4. 独坐山中静:强调独自一人的静谧和对宁静的渴望。
  5. 悟澹将遣虑:领悟到淡泊的心态可以帮助解忧。
  6. 学空庶遗境:希望通过学习空灵的状态来遗忘世俗的纷扰。
  7. 积俗易为侵:指出世俗习惯容易侵扰内心的宁静。
  8. 愁来复难整:承认愁苦的到来难以处理,反映出人内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自身的孤独与周围人们的安逸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苦闷。
  • 排比:使用“悟澹”、“学空”进行排比,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 比喻:将心境的变化比作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内心的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内心苦闷和世俗纷扰的反思与思考,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淡泊的心态来解脱烦恼,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无法完全逃避烦恼的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隐逸,代表诗人渴望的心境。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苦闷。
  • :象征烦恼与世俗的侵扰,反映人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人不昼寝”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
    B. 宁静
    C. 忙碌

  2. “悟澹将遣虑”中的“澹”指的是什么? A. 淡泊
    B. 清澈
    C. 空灵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内心的苦闷与解脱
    C. 对他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韦应物《夏日》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都描绘了自然环境,但韦应物更注重内心的苦闷与反思,而王维则展现出对自然和宁静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