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岩寺》

时间: 2025-01-01 15:59:46

叠翠围僧国,幽栖孰有才。

名高仍可隐,骨俗岂宜来。

花发松香没,云销石色回。

何年脱身去,心委像前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灵岩寺
叠翠围僧国,幽栖孰有才。
名高仍可隐,骨俗岂宜来。
花发松香没,云销石色回。
何年脱身去,心委像前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青翠山峦环绕的寺庙,周围幽静,隐居在此的人又有谁能有才华呢?即使名声显赫,依然可以选择隐居,而那些世俗的人又怎能来到这里呢?花开时松树散发着清香,云层散去石头的颜色重新显露。究竟何年我才能离开此地,心中却如前面的灰烬一般无力。

注释

  • 叠翠:重重叠叠的翠绿山丘。
  • 僧国:指寺庙或和尚的世界。
  • 幽栖:安静地栖息。
  • 名高:声名显赫。
  • 骨俗:指世俗的人。
  • 花发:花儿盛开。
  • 松香:松树散发的香气。
  • 云销:云层消散。
  • 石色:石头的颜色。
  • 心委:心情沮丧。
  • 像前灰:比喻心情的无力与消沉。

典故解析

  • 隐逸文化:诗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思想,强调隐居于自然之中,逃避世俗名利。
  • 松花:松树在古代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代表文人志向的清高与坚韧。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冠,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隐居的环境中,反映了诗人对清幽之地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宿灵岩寺》通过对幽静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的开头“叠翠围僧国”,以“翠”字勾勒出青山的意象,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出“幽栖孰有才”,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显得尤为珍贵与稀有。这里的“名高仍可隐”更是表现了诗人对名声的淡然态度,强调在名利面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花发松香没,云销石色回”,这一联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递出一种生机与和谐。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切感悟。而最后一联“何年脱身去,心委像前灰”,则渗透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内心却难以摆脱尘世的牵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与对世俗的反思,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水画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寺庙的环境,强调了清幽的氛围。
    • 第二联:表达了对名声的看淡,质疑世俗的价值。
    • 第三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生命的美好与和谐。
    • 第四联:流露出内心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自由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高仍可隐,骨俗岂宜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心情比作“像前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奈。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叠翠:象征山水的秀美与宁静。
  • 松香:代表清高、孤独的精神追求。
  • 花发: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心委像前灰:传达内心的无力与消沉。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叠翠围僧国”指的是什么?
      • A. 僧侣的生活
      • B. 环绕寺庙的青山
      • C. 自然的美丽
    2. “何年脱身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当前生活的厌倦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 诗词对比

    • 《宿灵岩寺》与《鹿柴》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鹿柴》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宿灵岩寺》则更加强调内心的思考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李冠的生平与其诗歌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