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成允寒秀亭》
时间: 2025-01-01 16: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伐蒿种竹作清深,
洗石锄垣出翠纹。
玉节露匀新带月,
苔肤雨涩细留云。
四檐妍色开晴晓,
一亩浓阴寄夕醺。
陶令醉时烦客去,
梦魂潇洒与谁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竹林环境,诗人伐去蒿草,种下竹子,让这里变得宁静而深邃。经过雨水的洗刷,石头和墙垣上显现出翠绿的纹路。清晨的月光透过露珠洒在玉节般的竹子上,雨水滋润下的苔藓显得细腻而湿润。四角的屋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浓密的树荫上,留下了醉人的黄昏。陶渊明喝醉的时候,常常希望客人离去,诗人的梦境潇洒自在,和谁又有关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伐蒿:砍伐蒿草,蒿草是一种杂草。
- 清深:形容环境清幽而深邃。
- 玉节:形容竹子的节,像玉一样美丽。
- 露匀新带月:露水均匀地洒在竹子上,像新月一样清新。
- 苔肤雨涩:苔藓的表面因雨水而变得湿润。
- 夕醺:指黄昏时分微醺的感觉。
- 陶令:指陶渊明,字渊明,号靖节,隐士诗人。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田园诗著称,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毛滂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表现出一种恬静、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次韵成允寒秀亭》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的“伐蒿种竹作清深”展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竹子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正符合诗人内心的追求。接下来的“洗石锄垣出翠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生机,仿佛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清凉的空气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玉节露匀新带月”不仅描绘了竹子的美丽,也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人在此刻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天地间的宁静与和谐。之后的“苔肤雨涩细留云”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景,湿润的苔藓与细腻的云雾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陶令醉时烦客去”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在醉酒时渴望独处,诗人同样渴望摆脱世俗的烦恼,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最后一句“梦魂潇洒与谁云”,则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渴望,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清新、高雅的自然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伐蒿种竹作清深:开头提到砍伐杂草,种植竹子,暗示诗人追求清幽的环境。
- 洗石锄垣出翠纹:清洗石头和墙壁,露出绿色的纹路,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玉节露匀新带月:竹子的节如玉般白净,露水在晨光下闪烁,展现出清晨的宁静。
- 苔肤雨涩细留云:湿润的苔藓与细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
- 四檐妍色开晴晓:房檐在阳光下显得美丽,表现出明亮的早晨。
- 一亩浓阴寄夕醺:浓密的阴影下,黄昏的醉意渐渐袭来。
- 陶令醉时烦客去:提到陶渊明对客人离去的渴望,反映出隐士的心境。
- 梦魂潇洒与谁云:诗人梦中的潇洒与自由,表达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的“玉节”比喻其美丽,增强了形象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梦魂潇洒”,使描写更具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展现出一种清新、高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蒿草:象征世俗的纷扰。
- 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
- 露水:象征清新与生命力。
- 苔藓:象征柔和与静谧。
- 夕醺:象征醉意与放松。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节”指的是: A. 石头
B. 竹子的节
C. 苔藓 -
“陶令醉时烦客去”中的“陶令”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陶渊明
B. 陶潜
C. 陶侃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B. 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势的追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涉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毛滂这首诗在隐逸生活的追求上有相似之处。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了山中秋天的宁静美,与毛滂的诗意境相近。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自然与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陶渊明与其诗作解析》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