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面留春有影,帘前荡月无声。
福因祸果未分明。多少黏茵坠溷。
欲趁残英到地,忽然又睹身轻。
世间何事肯消停。却道此花不定。
白话文翻译:
池塘的水面上留下春天的影子,帘子前的月光轻轻荡漾,没有声音。福气和祸害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多少黏稠的花瓣坠落在污泥中。想要趁着残余的花朵落到地上,忽然又见自己身轻如燕。世间的事情何时才能安静下来,却说这花儿命运多变。
注释:
- 池面:池塘的水面。
- 留春:留下春天的景象。
- 荡月:荡漾的月光。
- 福因祸果:福气和祸害的因果关系。
- 黏茵:黏稠的花瓣。
- 溷:污泥。
- 残英:残留的花瓣。
- 身轻:身体轻盈。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任何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福因祸果未分明”表达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常见于古代哲学讨论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庄盘珠,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书,但其诗作多具有清丽的风格,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影响,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以及人生的无常。首句“池面留春有影”以春天的倒影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帘前荡月无声”通过描写月光的柔和,进一步烘托了夜晚的静谧。这种对比使得后面的“福因祸果未分明”显得尤为沉重,暗示着人生中福祸难以预测的复杂性。
“多少黏茵坠溷”通过对花瓣落入污泥的描写,表现出美好事物的脆弱与短暂,令人感到惋惜。接下来的“欲趁残英到地”显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而“忽然又睹身轻”则暗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轻盈的向往,似乎在反思人生的意义。最后两句“世间何事肯消停”与“却道此花不定”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面留春有影:描绘春天的景象,营造出水面如镜的静谧。
- 帘前荡月无声:月光轻轻摇曳,静谧的夜晚充满了宁静的美感。
- 福因祸果未分明:人生中福祸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分清。
- 多少黏茵坠溷:美好的花瓣落入污泥,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欲趁残英到地:渴望抓住最后的美好。
- 忽然又睹身轻:感受到身体的轻盈,象征着一种自由。
- 世间何事肯消停: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却道此花不定:花儿的命运多变,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的落下比喻为人生的无常。
- 拟人:月光的“荡”使其具有生命力。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珍惜,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福祸难测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的复苏和美好。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花瓣:象征美好事物的脆弱和短暂。
- 污泥:象征生活的艰难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福因祸果未分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幸福的渴望
- B. 对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的思考
- C. 对春天的赞美
-
“黏茵”指的是什么?
- A. 粘稠的水
- B. 美好的事物
- C. 粘稠的花瓣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丽
- B. 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流逝
- C. 自由的向往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写月光与孤独的情感,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但带有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庄盘珠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