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可教僧归越》

时间: 2025-01-19 13:45:29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可教僧归越
作者:梅尧臣 〔宋代〕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居住在南方,但时常思念北方,心中感到羞愧于眼前的世俗。就像橘树变成了枳树,眼前只剩下光秃的枝条。关于气味的讨论已无所谓,孤独的根系被迫生长在岩石的缝隙中。

注释:

  • :厌烦。
  • 不足:不足之处,指生活中的缺憾。
  • 居南多北思:身处南方却常常思念北方。
  • 橘变枳:讲的是橘树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 空条绿:只剩下光秃的枝条,象征失去生机。
  • 气味:此处引申为对生活质量的讨论。
  • 孤根逼岩曲:孤独的根系被岩石挤压,暗喻处境艰难。

典故解析:

“橘变枳”出自《史记·李斯传》,比喻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传达出一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宋代诗人,世称“梅子”,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梅尧臣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以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向往。诗中开头以“万事厌寻常”引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厌倦,随即转向对理想状态的追求,显得十分真切。接着,诗人以“居南多北思”表达了自身的地理与情感的矛盾,北方的思念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南方生活的失望。

“既来橘变枳”则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环境对人性和命运的影响,暗示了诗人的无奈与失落。最后,孤独的根系与岩石的碰撞,象征了生命的艰难与孤独,传达出一种无助与渴望挣脱现状的情感。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勾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却受限于现实的典型文人形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事厌寻常”——诗人厌倦了平常的生活。
  2. “羡慕每不足”——对比理想生活,感受到现实的不足。
  3. “居南多北思”——身在南方,却怀念北方,表现出地理与情感的矛盾。
  4. “在远惭近俗”——在远方的思念中,对身边的世俗生活感到羞愧。
  5. “既来橘变枳”——象征环境改变了自身的本质。
  6. “但见空条绿”——只看到枯枝,失去生机。
  7. “气味谁复论”——生活的质量已无可讨论。
  8. “孤根逼岩曲”——孤独的根系在岩石中生长,暗喻艰难的生存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橘变枳”比喻生活境遇的变化。
  • 对仗:全诗结构整齐,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和希望。
  • :象征现实的苦涩。
  • 孤根:象征孤独与坚韧的生命力。
  • 岩曲:象征外界环境的限制和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诗中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满意
    • B. 厌倦
    • C. 无所谓
    • D. 喜爱
  2. “橘变枳”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B. 生活的美好
    • C. 自然的变化
    • D. 人际关系的疏离
  3. 诗中提到的“孤根逼岩曲”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生活的孤独与艰难
    • B. 自然的奇妙
    • C. 友情的深厚
    • D. 理想的实现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而李白则更强调外部自然景观对情感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