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灵康庙》

时间: 2025-01-04 14:56:01

玉霄峰外海西头,即是衰翁所领州。

云水茫茫长发兴,春山叠叠未生愁。

旧时英物馀千载,胜地丛祠尚一丘。

苦雨凄风莫为崇,与君同乐亦同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灵康庙 曾几 〔宋代〕

玉霄峰外海西头,即是衰翁所领州。 云水茫茫长发兴,春山叠叠未生愁。 旧时英物馀千载,胜地丛祠尚一丘。 苦雨凄风莫为崇,与君同乐亦同忧。

白话文翻译:

在玉霄峰外的海西尽头,正是我这老者所管辖的州郡。 云水茫茫,激起了我长久的兴致,春山层叠,却未生出忧愁。 旧时的英雄事迹流传了千年,胜地上的丛祠依旧屹立不倒。 不要让苦雨凄风成为崇高的象征,我愿与你共享欢乐与忧愁。

注释:

  • 玉霄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或特定地点。
  • 海西头:海的西边,指偏远之地。
  • 衰翁:作者自称,表示年老。
  • 云水茫茫:形容景色广阔无边。
  • 长发兴:长久地激发兴致。
  • 春山叠叠:形容春山连绵不断。
  • 英物:指英雄人物或英雄事迹。
  • 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 丛祠:聚集的祠庙。
  • 苦雨凄风:形容恶劣的天气。
  • 莫为崇:不要被视为崇高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舆,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此诗可能是作者在巡视或访问某地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访问或巡视某地时,对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玉霄峰”和“海西头”可能是作者所到之地的具体地名,而“灵康庙”则是当地的一处祠庙,可能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云水、春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的“云水茫茫长发兴,春山叠叠未生愁”表达了作者在广阔自然面前的豁达与愉悦。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历史的感慨,通过“旧时英物馀千载,胜地丛祠尚一丘”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遗迹的珍视。最后两句“苦雨凄风莫为崇,与君同乐亦同忧”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愿与他人共享欢乐与忧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霄峰外海西头,即是衰翁所领州。” 首句点明了地点,玉霄峰外的海西尽头,是作者所管辖的州郡,表达了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
  2. “云水茫茫长发兴,春山叠叠未生愁。” 次句通过对云水和春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表达了在广阔自然面前的豁达与愉悦。
  3. “旧时英物馀千载,胜地丛祠尚一丘。” 第三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遗迹的珍视。
  4. “苦雨凄风莫为崇,与君同乐亦同忧。” 最后两句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愿与他人共享欢乐与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云水茫茫”比喻广阔无边的自然景观。
  • 拟人:“春山叠叠未生愁”将春山拟人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云水茫茫”与“春山叠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历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云水:广阔无边的自然景观,象征自由与豁达。
  • 春山:连绵不断的春山,象征生机与希望。
  • 英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象征崇高与不朽。
  • 丛祠:历史遗迹,象征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玉霄峰”和“海西头”指的是什么? A. 具体地名 B. 虚构地点 C. 偏远之地 D. 风景优美的地方

  2. 诗中的“云水茫茫长发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忧愁 B. 豁达 C. 悲伤 D. 恐惧

  3. 诗中的“旧时英物馀千载”指的是什么? A. 历史遗迹 B. 英雄人物 C. 自然景观 D. 文化遗产

答案:

  1. C. 偏远之地
  2. B. 豁达
  3. B. 英雄人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登高》: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曾几《谒灵康庙》与苏轼《赤壁赋》:两首诗都涉及对历史的感慨,但曾几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整体背景,有助于理解曾几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